从2016年知识支付的第一年到2018年喜马拉雅“ 123狂欢”,内容的总消费超过4.35亿元,知识支付一直在飞跃。在“购买知识”上花钱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但是,许多用户逐渐发现,一时冲动购买的付费知识产品可能没有用。
知识支付热潮
“ 90年代” 北京白领何利是知识付费产品的忠实用户。 2017年4月,尚未毕业的何利女士花了199美元购买了求职课程,这是她第一次为知识付费。从英语到采访经验,到电影欣赏,非小说写作等领域,两年多的时间,何利在各种知识支付平台上花费很多。
在过去的一年中,进入工作场所的何利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我发现某些付费课程超出了现实生活和工作需求。 “鸡肉汤的味道”太浓了,逐渐放弃了,有些根本没有开放。” 何利告诉记者,“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使用的知识会使人们更加焦虑。”
许多人有类似的感受。如今,在微信朋友圈中了解卡的进度的人很少。付费课程和不一致的课程使一些用户感到失望。
今年5月,知识支付平台“获取”的首个订阅专栏产品“ 李翔知识内部参与”宣布解散,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作为平台之星产品,该产品一天创造了超过10,000笔销售的杰出成就。它的安静退出被许多人视为近期知识支付下降的脚注。
知识支付行业已经停止了疯狂扩张的步伐,进入了“冷静期”,这是不争的事实。 暨南新闻与传播大学的《2018年知识付费研究报告》表明,用户回购率的下降和使用时间的缩短已导致行业收入开始下降。 中国新闻出版学院最近发布的《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表明,2018年用户对知识付费产品有更理性的选择,锚资源,版权资源和用户资源被加速到了头平台。
用户期望“物有所值”
今年5月,微信安全中心依靠社交平台的零成本“裂变营销”发布了《关于利诱分享朋友圈打卡的处理公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盲目跟进支付知识的行为。
“有实际需求的人们仍然会购买知识付费产品。” 何利说。如今,微信公众号的非小说写作课程已经成为她固定的学习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业支付适度的“精制发烧”并不是一件坏事。经过一波大浪,会有一群需求明确,消费能力稳定和理性判断的用户。
“知识支付”是用户购买知识服务并减少通过零碎学习获取知识的时间成本的一种方式,以便他们可以快速获取知识或技能学习方法。
同时,记者注意到以内容为主要支撑的知识支付,但是由于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已经成为用户流失的症结所在。通过体验几种常用的付费课程APP(应用程序),记者发现一些基于工具的平台为单个讲师和离线机构提供了上传课程的渠道。在线课程非常简单,并且缺少审核程序。一些付费课程通过“ 9.9元试听”等广告吸引用户,但试听后的常规价格课程学费昂贵,其实际效果也值得怀疑。
一些内部人士指出,互联网知识提供者没有分类标准,“每个人都是老师”降低了知识提供者的门槛,导致付费知识的质量。如果您没有物有所值,那么用户的粘性自然会受到影响。
正如豆瓣内容陈辉的副总经理所说,内容的筛选和构建,用户的参与和反馈都是至关重要的。毫无疑问,基于知识的支付产品将采用这种形式。
付费知识的“黄金内容”是关键
知识支付行业处于瓶颈,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正在走下坡路。咨询发布的010-110显示,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数量达到2.92亿。预计2019年知识付费用户数量将达到3.87亿。 艾瑞咨询公司预计,2中国年知识支付行业规模将达到235亿元,而2017年行业规模仅为49.1亿元。
当前,无论是用户的需求还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仍然为知识付费产业提供了沃土。返回内容已成为知识支付平台的必然选择。 《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预计,以知识付费的情感鸡汤的受欢迎程度将逐渐减弱,专业和实用的内容将成为市场的主流。
早在两会,一些人大代表就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互联网知识支付平台的外部监管。该平台应建立访问机制,例如知识提供者身份验证和行业分类,以确保支付知识。 “黄金内容”,还要建立价格干预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简而言之,解决高质量内容输出是知识付费产业发展的基础。建立完善的知识服务系统是该平台与用户建立可持续联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