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上看,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足,货币信贷规模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运行平稳。主要财务数据显着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持续增加,下一阶段经济可以平稳运行。
对实体经济的超重支持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3.63万亿元,同比多增4867亿元。分行业看,居民家庭贷款增加5.68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4.1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和政府团体贷款增加8.22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4.84万亿元。 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9万亿元,同比多增加3069亿元。
从中长期贷款的实际投资来看,基础设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 9月底的增长率为8.9%,是今年的最高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回升,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不包括房地产)的增长速度也显着提高,到9月底,同比增长11.4%。 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发言人周学东表示,中长期贷款的实际投资反映了对实体经济的日益增长的金融支持。
结构性货币信贷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果,继续保持了量增,扩容,结构优化的特点。 普惠小额和小额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信贷支持的小额和小额贷款家庭数量也保持了快速增长。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小额和小额贷款的70%投资于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论是增加,增加还是核算,私人企业贷款的增长率都高于上年同期。 “这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在指导结构性货币信贷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处处长说阮健弘。
商业银行的资本利用能力
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55.71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
阮健弘表示M2增长率的增加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商业银行资本利用能力增强,银行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9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9.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其次,银行债券投资增长较快,支持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发行。第三,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投资缩小了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规模的下降幅度。 9月底,基金下降了5.8%,缩小了4.1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坚持审慎的货币政策,维持适度灵活的政策以及合理而充足的流动性的体现。”
宏观杠杆保持稳定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8.74万亿元,同比多增3.28万亿元。
阮健弘说,社会福利回升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的金融支持。前三季度,人民币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增加1.1万亿元。二是公司债券占比增加,公司债券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2.8%,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第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量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投放资金2.17万亿元,同比增加4704亿元。第四,表外融资的下降明显改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下降幅度有所缩小。三者合计比上年减少1.03万亿元。 “社会福利的增长率提高了,而且增加了。我们预计整体宏观杠杆比率将在第三季度保持稳定。” 阮健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