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组合拳” 加速江苏的诚信

疫情期间,连云港硕鹏制衣厂通过建行“云税贷款”申请了90万元的免抵税贷款,解决了复工复产资金归还的迫切需要;然而,当南京丽水的一家企业采购材料时,由于信用记录中的“污点”而无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因此该企业不得不额外支付100万元。

如此鲜明的对比是目前江苏信用建设的真实写照。“以‘打造诚信江苏美丽名片’为目标,全省信用建设的规范化、精细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十四五’开局打好信用基础。”据省信用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在最新的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中,南京、苏州和宿迁均位列前十。

创新机制,使信贷监管“紧密相连”

今年以来,我省集中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批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文件,社会信用立法即将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纳入全省发展改革系统11个单项工作的评估.各种措施为江苏诚信大厦奠定了“基础”。

江苏将信用作为创新型社会治理的重要起点,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3年,我省率先在国内发行《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将失信记录明确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开启了加快“诚信江苏”建设的道路。目前,我省已由“门槛管理”向“信用管理”转变,构建了从“信用承诺”到“信用综合评价、分类监管”,再到“失信联合惩罚、支持信用修复”的闭环监管框架,涵盖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

在南京,1204名到湖北和本市医院隔离病房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被列入本市“诚实守信公民”,并给予相应的优待;扬州市公开发布渣土运输企业“红黑榜”。“红榜”企业优先推荐给市住建部,并列入工程招标目录。“黑名单”企业暂列入招标目录,并抄送城管。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和地区;在无锡,一家不诚实的企业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的志愿活动来修复其信用状况,该不诚实企业的负责人说“不会再有好运了”.信守承诺和惩罚不诚实使得“诚信”这个词越来越流行。

“闭环”信用监管带来“全生命周期”信用担保。“全过程的信用监管机制实际上推动了社会治理从‘强制惩罚’向‘弹性引导’的转变。”省信用办负责人认为。

前一段时间,“玄武湖和蒂莲都有收获”的事件引起了关注。最后,有关部门对该游客处以200元罚款,并将其列入南京市不文明旅游行为记录。这也是自2019年《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第一次有记录的不文明行为。

只有“软措施”和“硬核措施”相辅相成,信贷监管效果才能最大化。目前,一些景区通过捡垃圾、售票等智能管理手段,鼓励和吸引游客加入文明旅游团队。

合作和分享使得不可信任的行为“无处可见”

进入“信用江苏”网站,信用宣传如守信用红单、失信黑名单、环保信用评估信息、非法铁路旅客等组织清晰。如今,企业和个人都在不诚实的记录中实现了“透明”。

数据的开放性和透明性离不开互连共享的信用体系的支持。上半年,我省共收集和存储了10.7亿条信用信息,其中

近日,秦淮区杨女士通过“家政服务e”家政信用平台,成功找到了一位可靠的家政保姆。据了解,该国内信贷平台得到了市发改委(信贷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妇联等的支持。实现了国内企业“一人一企一码”的持证运营和服务人员“一人一卡一码”的持证上岗。目前,该平台已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信用平台开通了信用信息。约有370万家庭佣工在该平台定居,为该国至少20万个家庭提供服务。已有350多家国内公司落户南京。

信息共享使得“一地破,处处受限”的社会影响逐渐显现。自2010年8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由省交通厅发布已正式实施。今后,交通部门将每年对信用“红黑榜”进行一次评估,守信用者将享受“绿色通道”和多方面的费用减免;那些违背承诺的人如果不进行“信用修复”,将在各地受到限制。

在数据共享的前提下,各部门对信守承诺进行了联合激励,对失信行为进行了联合惩罚,在信用方面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宿迁市许多部门通过税务网站、办税大厅、电子税务局等渠道定期公布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在今年的纳税信用评估中,有19786家C级和D级企业,占评估总数的21.3%,比上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不可信任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小。

“依托大数据平台,我们与法院、税务、交通、社保、金融等部门实现了数据交换,建立了互操作机制,让不可信的各方共同努力,形成联合监管力量。”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前的扫黄行动中,市场监督局、省委政法委和财政局加强了平台信息交流,对不值得信任的企业进行了警告,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平台互操作,联合惩罚,让企业失去信心,无处可寻."

柔性管理为企业修复失信“开绿灯”

疫情爆发期间,出生于无锡、在外地生产消毒产品的老板秦先生,准备将产品分配到无锡市场销售,但发现自己在无锡的公司已被列入非正常经营名单,因疏于经营、未能及时上报而无法开展业务。幸运的是,无锡发行的《关于支持复产复工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的若干举措》解决了秦先生的燃眉之急:市场监管部门为该企业打开了“便捷的信用修复渠道”。经过快速审核,秦先生的企业符合相关条件,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了信用修复。

秦先生的故事是这一时期信贷服务的缩影。为了帮助企业共同渡过难关,江苏省各地在疫情期间开辟了企业信用修复的“绿色通道”,实现了不见面、高效率。无锡率先实施信用修复在线培训,已完成86家企业在线培训;苏州改进了在线信用维修培训栏目,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免费的信用维修培训服务;南通在“信用南通”网的“信用维修”栏目中开通了在线信用维修快速通道,重点是明确各地区的维修政策、程序、联系方式和联系方式.截至6月30日,全省已通过“中国信用合作工作平台”办理了5103件信用信息修复和行政处罚修复。

“为了帮助企业应对疫情的影响,江苏积极探索轻微违反信托豁免机制。”省信用办负责人表示,在疫情期间,除督促企业及时纠正轻微失信行为外,对未造成危害后果或造成轻微危害后果的,将免除或减轻行政处罚。

为此,南京市出台了《十大稳定企业信用管理实施细则》,其中明确规定

机制先行,奖惩挂钩,宽严相济。江苏正在建设政府、个人、企业和社会全覆盖、全过程的信用体系。“让诚信成为江苏美丽的名片”正在成为现实。

汇点记者沈嘉轩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