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午9点(陈善娜),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电信诈骗案开始陆续出现。不仅有冒充正规金融平台的“李鬼”应用,还有“假”监管文件,各种虚假客户服务引发的欺诈案件难以防范。即时消费金融(以下简称“即时金融”)提醒每个人提高防范意识,警惕新的欺诈行为!
本以为是知名APP,竟是假的!
深圳宝安区的李女士收到了一条贷款短信,短信中写道:“如果有贷款需求,可以通过链接下载‘XX’APP”。李女士认为自己是一个“知名品牌”。她没有考虑太多钱的迫切需求,所以她根据指南下载了APP,并填写了申请1万元贷款的信息。后来,李女士发现贷款还没有到。这时,客服要求李女士添加QQ咨询。QQ客服告诉李女士,她需要支付5000元的解冻费,然后要求李女士支付15000元的解冻费。这时,李女士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客服直接“消失”了。无奈之下,李女士只好报警。
本以为是监管的权威文件,竟是伪造的!
秦先生接到小额贷款平台的客服电话,要求他在短信中注册自己的账户,以便快速贷款。秦刚注册后,客服称他提供的信息不真实,账户不一致,导致银监会冻结资金。随后,客服给秦先生发来了加盖“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冻结账户的通知”,要求其在解冻账户前先支付一笔保证金,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无奈之下,秦先生通过网银转账3000元给对方,却发现被骗了。
事实上,提高警惕和冷静分析可以破解此类欺诈的常规: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不会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
2.如果消费者需要融资,他们应该通过正规渠道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对于不熟悉的电话和非正式的网络营销的“低利率和快速”和“无抵押担保”贷款,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点击未知的链接,也不要给帐户或来历不明的个人寄钱。
3.下载的软件必须从官方渠道下载。永远不要轻易相信来自未知来源的在线链接或应用。如今,假应用太多了。现在财务部会给你一个提示。下载假冒应用时,用户需要授权[配置文件],而普通应用不需要来自应用市场渠道的授权。
4.任何人谎称信息是错误的,需要重新提交,并以各种借口收取各种费用,如生产成本、解冻费、保证金和贷款前保证金,都是犯罪分子的欺诈手段。
5.正规金融机构的客服人员不会用个人QQ或微信联系用户,也不会要求用户将钱转到自己的个人账户。
6.如有可疑情况,请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全国统一反欺诈专线96110进行核实。
作为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即时金融一直积极打击电信欺诈案件。截至目前,已协助浙江义乌、周口、河南、南充、四川警方破获多起假冒APP案件,继续利用身份信息诈骗案件,捣毁多起电信诈骗窝点。今后,金融将一如既往地与警方保持联系,保持零容忍,严厉打击“黑产品”,努力净化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