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农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拓展市场运作空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利于促进各种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市场整合,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推进农业信息化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和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能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为加快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但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匮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主导因素,这给农业信息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求信息时代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具备数字化的关键生产要素。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弯道超车”已成为大势所趋。我们要立足新时期的国情和农业条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进一步挖掘信息化在农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以“加快信息化”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整体升级、农村整体进步和农民整体发展。
加快农业信息化,要努力推进基础设施的系统建设。马克思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生产条件,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完善与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相匹配的数字基础设施,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促进信息消费的扩大和升级。目前,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系统性,整个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信息流仍然不畅,成为加快农业信息化的痛点和阻碍点。因此,要解决整个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有必要做好拳击运动的组合。一方面,要推进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步规划和建设,构建完整的农业领域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使数字生产、数字流通和数字消费三大能力形成数字农业的链接闭环,实现信息流在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中的系统应用。另一方面,应努力弥补基础设施信息化的不足。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加工仓储设施、农贸市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推进农业信息化由数字化、网络化向以深度数据挖掘和集成为特征的智能化转型,做好基础信息资源、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必须努力弥补农村人力资源的不足。农业产业升级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产业升级的过程和结果必然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这一演进方向反映了对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更高要求,需要人才支撑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很大。然而,面对年轻而强大的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加快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其信息化能力是激活农业信息化建设内生活力的关键。因此,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业机构、多资源市场主体”培训体系,在科技培训内容中注入智慧元素,全面提升农民信息供给、传递和获取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外部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要建立和完善引导城乡劳动力要素双向流动的相关机制,特别是要完善新乡圣贤的激励和培育机制,细化新乡圣贤的吸纳机制,培育和发展新乡圣贤。
加快农业信息化应着力优化农业信息化政策体系。当前,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之一是适应这些新趋势和新变化,加快构建知识更新、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多的制度保障。一是要围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围绕面向信息共建共享的信息化项目,强化资金保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转移支付制度,努力保障经济落后地区、边境地区和边远地区农业信息资源的服务网络。二是优化民间资本深度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开发适应农业、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新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帮助农民掌握信息技术的方式。三是建立和完善差异化农业信息服务机制,为不同类型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税收减免、融资优惠和政府补贴等配套政策支持。第四,要优化农业信息化第三方评价政策,完善评价机制,准确评价农业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效率,通过第三方绩效评价和监督,促进农业信息化优质高效建设,加快释放农业信息化发展潜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闫轩、杨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湖南研究中心的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