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未来量子通信的发展需要扩大量子通信网络的有效覆盖范围,包括实现量子通信网络与经典通信网络的无缝连接,实现可支持数千公里的量子中继,开发下一代可全天工作的量子卫星网络;另一方面,在工程集成与验证实践中,要推动核心器件的自主研发、相关应用标准的制定和大规模应用示范。
30多年前,在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如量子叠加、纠缠等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精细量子控制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使人类从被动观察量子规律跃进到主动精确操纵量子态,从而诞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量子技术”。
量子科学与技术是量子调控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在这一领域,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在某些方向上取得了国际领先。中国的量子科技将如何深化发展,自主创新科技体系将如何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实用和工程改造的道路将如何实现领先突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请他谈谈量子科学技术的发展。
量子通信不会取代现有的通信方式,将大大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科技日报记者:墨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后,中国科学家利用它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功地将量子通信发展到实用阶段。这是否意味着一种颠覆性的传统传播方式即将诞生?
潘建伟:虽然量子通信是一个新的领域,但它并不打算取代现有的通信方法。相反,它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大大提高现有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关键是现代信息安全系统的核心要素。只要密钥是安全的,加密的信息就可以是安全的。在传统的安全通信中,没有严格的方法来证明其安全性。
然而,量子安全通信可以通过量子密钥分发实时生成密钥,并在现有的开放信道中安全方便地分发给用户,使得在量子密钥传输过程中,如果信息被窃听,窃听者不可能不留痕迹。而这是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绝对保证的。
换句话说,量子安全通信使用量子密钥来提高传统通信的安全性,而不是完全颠覆传统的通信方法。
科技日报记者:目前,我国通过墨子和京沪干线的实验,已经建成了第一个天地一体的量子通信网原型,我国的量子通信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那么,为了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中国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呢?
潘建伟:量子通信的发展目标是构建全球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系统。先通过光纤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再通过直放站实现相邻两个城市之间的连接,最后通过卫星平台转移实现远距离区域之间的连接,这是广域量子通信网的发展路线。
按照这条路线,未来量子通信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扩大量子通信网络的有效覆盖范围,包括实现量子通信网络与经典通信网络的无缝连接,实现可支持数千公里的量子中继,发展下一代。可以全天工作的量子卫星网络;另一方面,在工程集成和虚拟仪器的实践中,要推动核心器件的自主研发、相关应用标准的制定和大规模应用示范
潘建伟:量子计算研究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对于学术界来说,还是要一步一步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量子计算的发展有几个里程碑式的阶段。36400.63646464646
第一个里程碑是实现了量子计算的优越性,即量子计算机对于特定问题的计算能力超过了超级计算机,需要相干操控50个量子位左右。2019年,Google实现的量子计算原型“悬铃木”包含53个超导量子位,在解决随机线采样问题上超越了超级计算机,即成功实现了量子计算的优越性。但目前看来,解决随机电路采样没有实际意义。现在量子计算的原型更像是一个“玩具”,在玩某个游戏时只能打败经典的电脑。其意义在于证明量子计算机可以超越经典计算机。
第二个里程碑是实现了一个特殊的量子模拟器,即相干操纵数百个量子比特,用来解决一些超级计算机做不到的实际问题,比如量子化学、新材料设计、优化算法等等。这时,量子计算机才真正开始有用,成为一种“工具”。我们希望在5-10年内实现这样的量子模拟器,这是目前的主要研究任务。
第三个里程碑是实现一个可编程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即相干操纵至少百万个量子位,同时将量子位的操纵精度提高到容错阈值(99.9%)以上,可以在经典密码破解、大数据搜索、人工智能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这个阶段,量子计算机可能类似于我们目前概念中的计算机,可以用来快速解决许多问题。但由于技术挑战巨大,何时实现普适量子计算机尚不明确,学术界普遍认为需要20年甚至更长时间。
科技日报记者:不久前,你们团队建造了“九章”,一个76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据媒体报道,它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超级计算机一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在你看来,中国的量子计算处于什么阶段?
潘建伟:根据现有的最优经典算法,“九章”处理高斯玻色采样问题的速度比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富岳”快100万亿倍,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功达到量子计算优势的里程碑,“九章”的等效速度比谷歌的“悬铃木”快100亿倍左右。
除了“九章”所代表的光学量子系统外,超冷原子和超导线也被公认为最有可能率先实现量子比特大规模相干操控的物理系统。在超导量子计算方面,中国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越谷歌的“量子计算优势”。在超冷原子系统中,我国在大规模原子纠缠的制备和操纵、自旋-轨道耦合的量子模拟、超冷分子反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超冷原子系统专用量子模拟器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离子和硅基量子点等物理系统也具有多位扩展和容错的潜力,也是国际量子计算研究的热点。就这些系统中量子计算的基本要素而言,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关键技术,与国际主要研究力量并行。
此外,由于拓扑量子计算在容错方面的优势,利用拓扑系统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机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研究目标。目前,国内外都在努力实现单个拓扑量子位,这将是从0到1的突破。
随着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密测量进入了量子时代
《科技日报》记者:除了以上两个领域,量子精密测量也是量子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细分领域,公众可能并不熟悉。能否介绍一下量子技术对精密测量的意义?
潘建伟:量子态对环境高度敏感,其实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传感器。同时,物理量的量化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准确的基准。比如光子是光能的最小单位,在某一频率下一个光子的能量是一个固定值。如果能对光子进行逐个“计数”,那么基本物理量中的发光强度就可以用光子数来定义,精确度和稳定性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里的“计数”光子其实指的是量子控制的能力。
鉴于量子控制和量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2018年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量化法定义国际单位制的重大决议。其实很多物理量,比如时间、位置、加速度、电磁场等等。可以用超越经典技术极限的量子技术来测量。
科技日报记者:量子精密测量包括哪些应用领域?
潘建伟:量子精密测量的主要应用包括高精度光频标准和时频传输、量子陀螺仪、原子重力仪等量子导航技术,以及量子雷达、痕量原子追踪、弱磁场探测等量子敏感探测技术。这些技术将在惯性导航、下一代时间参考、隐身目标识别、全球地形测绘、医学检验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仍有一定差距,但这一差距近年来正在迅速缩小,在某些方向已经相当于国际公开报道的最高水平。
(更多内容请关注《前沿科学》量子技术专辑)
相关新闻
我们的学者实现了量子超表面图像的边缘检测
科技日报(记者吴长锋)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广灿院士在量子超表面图像边缘检测实验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石教授和郭广灿团队副教授利用高质量的偏振纠缠源和高效的介质超表面实现了正常模式和边缘检测模式的远程切换,证实了在弱光场照射下,纠缠光子照射比直接单光子照射具有更高的信噪比。该研究结果于2020年底在《科学进展》网上发布。
近年来,超表面材料与量子光学的结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边缘检测是图像处理中常用的手段。与传统的数字边缘提取方法相比,模拟边缘提取方法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能耗,但是量子纠缠照明下的超表面器件边缘检测还没有相关的研究。
在这项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线偏振光照射超表面器件,产生光自旋霍尔效应,导致两个圆偏振的出射光场在空间上略有偏移,导致出射光场中间部分为线偏振,边缘部分为圆偏振。然后,分析仪可以提取待成像物体的边缘轮廓。
那么,如何在正常模式和边缘检测模式之间远程切换成像模式呢?专家解释说,偏振纠缠光源中的一个光子可以用于照明,其中包含两种可能的偏振态。通过测量另一个光子的状态,也将确定用于照明的光子的偏振状态。因此,通过远程切换纠缠光子对中用于触发的光子的偏振状态,可以切换不同的成像模式。
专家表示,这一成果是量子超表面研究在图像边缘检测方面的一次尝试,在图像加密和隐写术方面有潜在的应用。此外,较高的信噪比在光子光照不足的场景中会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如酶反应跟踪、活细胞观察等。这项工作将促进量子光学与超表面材料结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