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年1月13日报道,部分企业长期使用算法钻法律空子,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算法应用主要包括推荐算法、价格算法、评价算法等。相关专家表示,目前算法法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但算法判别中“扼杀大数据”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规范。
随着消费领域“大数据杀”、“一人一价”、“算法歧视”的频繁出现,很多消费者对这些词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算法”是“计算消费者的方法”,“编程”是“编织谎言的过程”,“大数据”是“消费者不了解的商家掌握的数据”。
“算法”、“编程”、“大数据”等方法可以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中间成本,但也使得动态定价机制和流程相对隐秘。消费者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日常规则在这些操作面前逐渐被打破,传统的交易规则和商业道德也在悄然改变。
以“大数据杀”为例,在传统交易中,商家往往会给老客户一定的价格折扣,以增强用户粘性。但很多电商平台在分析大数据后,往往会将老客户和老客户贴上“价格不敏感群体”的标签,区别对待,导致新老客户之间出现“一物不同价”等问题。“以低价格吸引新客户,以薅羊毛吸引老客户”的想法和做法,恐怕在任何商业模式中都是不正常的。
一些商家已经确定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赌博你找不到”——想找“新老客户价格不同”,消费者需要注册多个账号才能横向对比同一产品;也有商家充分利用了信息缺口——。一些出租车应用程序通过所谓的大数据判断和实时调度来规划路线,这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甚至更受阻、更远。
无论算法技术是否中性,算法应用背后反映的操作者的价值观都不是中性的。流量至上,利润至上,这必然使经营者的行为违反法律、道德、伦理。除了所有消费群体,受害者还有社会秩序、公平交易环境等等。
近年来,为了遏制包括“用算法算计消费者”在内的技术“恶”行为,有关方面开始采取行动。有的地方要求电商平台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明确标注价格优惠,通过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杜绝招数;有的地方通过限制APP过度请求用户信息,将可能出现的后续风险在早期封锁;其他地方也讨论了公益诉讼等集体救济机制。
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商业业态的背景下,很多技术已经没有了原罪。消费者所向往的,是相关部门所呼吁的,企业所要争取的,是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环境,以及趋利避害、货真价实的基本商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