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带来的诸多便利都得益于被称为“万能粮仓”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计算能力越强,就越能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国家综合大数据中心顶层设计。专家表示,大数据中心是推动“新基础设施”优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对于深化政府与企业、行业与地区合作,全面支撑各行业数字化升级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搭建数据中心的“四梁八柱”
现在很多人这样开始一天的生活:开车上班时,查看手机地图,避开拥堵路线;乘坐公交车前,查看公交线路、站距、实时路况等信息;吃饭前请朋友买火锅;付款时用手机支付.“大数据”总是在改变人们的习惯,让生活更加便捷。
最近,上海基层社区的一种“智能水表”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表非常智能:如果12小时内读数小于0.01立方米,水表会自动报警街道。当地居委会干部会在第一时间看望老人。“智能水表”的出现,生动地体现了物联网和大数据对于独居老人的关注。
各行业大数据的“长袖善舞”,背后是数据中心强大的存储和处理能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20年)》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达到315万个,过去5年年均增速超过30%。以腾讯在广东清远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例。八个机房可以容纳100多万台服务器,可以存储和处理公司的所有业务数据。
随着“新基础设施”的发展,数据中心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系统要布局新的基础设施,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五大系统加强国家综合大数据中心顶层设计,包括形成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的“数字网络”;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数据流通和治理,打造数字供应链的“数字链”;深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金融、能源、交通、商业、工业制造、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协同创新,繁荣各行业数据智能应用的“数字大脑”。
“《意见》旨在为建设国家综合数据中心打造‘四梁八柱’。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和数据资源的顶层协调和要素流通,有利于加快培育新的商业模式,引领中国数字经济优质发展,利国利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义重大。”兆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喜淼告诉记者。
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大量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大数据应用与政府治理和政府服务紧密交织在一起。近年来,数据中心的建设受到了各地的高度重视。黑龙江提出形成立足东北、服务全国的国家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浙江拟在三年内建设约25个大型和超大型云数据中心;上海计划在三年内新建五个云计算数据中心。
随着各地数据中心规模的逐渐扩大,是时候建立更高层次的数据中心了。《意见》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地区以及一些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布局大数据中心全国枢纽节点。
运营商和互联网
打开购物平台的get App,北京“90后”消费者王千最近有了新发现:产品详情页面可以在AR和3D中直观显示产品的尺寸、细节特征和佩戴效果,还可以在扫描认证证书时查看部分产品的AR型号。
“我们通过建立趋势商品模型数据中心和创建‘趋势商品数据大脑’,将尖端技术转化为用户可以感知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同时,通过分析年轻消费者的在线浏览、购买和分享数据,可以准确判断消费趋势的走向,并与合作伙伴共同提高行业数字化水平,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获取应用”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宾洋告诉记者。
新一轮优惠政策推动数据中心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信通技术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洪堡认为,未来数据中心建设将面临很多变化:首先是定位的变化,以前面向信息服务和互联网,然后是数据中心面向全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新基础设施。第二,数据中心必须开放,因为只有开放才能让行业做大做强。第三,数据中心的技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数据中心将成为未来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
众所周知,在一些地方的数据中心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数据少、负债多、组网困难、平台建设重复等问题。背后是数据返回、共享和积累的困难。
数据中心建设如何避免传统基础设施走过的“村村通,家家户户抽”的弯路?《意见》提出整合联通政府和社会计算资源,构建综合计算服务体系;引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序发展规模适中、绿色集约的数据中心;建立健全政府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机制,扩大政府数据共享范围;加快数据共享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进一步打破部门数据壁垒。
董希淼认为,要从上到下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拔掉“数据烟囱”,形成面向服务的数据结构和应用系统。
一些专家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快完善与数据流通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数据流动和市场应用;促进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数据共享和省、市、区之间的横向数据共享。
有必要根据当地情况规划和布局数据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研究部总工程师王庆认为,对于需求缺口较大的北上广深等城市,可以支持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建设。数据中心;对于中西部能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利用能源丰富、气候适宜的优势,在东部地区建设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有利于促进区域供应匹配,降低运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