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如何在新的基本建设中抓住机遇,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新的基础设施将为国有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数字转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相协同,有利于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国有企业作为实施新基础设施的主力军,应抓住新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机遇,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引领创新发展,带动民间资本,协调投资进度。同时,在新的基本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分类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不同竞争属性的国有企业赋予不同的新的基本建设任务,避免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保证所有市场主体的公平准入,实现国家进步。
新基础设施建设也称为新基础设施。中央有关会议多次提到新的基础设施,加上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扩大投资提振经济刻不容缓。自2020年以来,社会各界对新基础设施的关注度急剧上升,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大规模的新基础设施计划。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因此,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增长的短期措施,而且将在抓住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建设智慧社会、实现“两百年”目标方面发挥主导和基础性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无疑将面临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在我国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
新基础设施的实施将为国有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借助新的基础设施,国有企业在信息数字化方面的优势可以快速建立一套集办公、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促进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未来一段时间,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为国有企业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提供重点。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国有企业作为新基础设施的排头兵,应该抓住新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机遇,发挥主导作用。国有企业要在建设高质量先进技术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和新技术的融合,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此外,国有企业应充分依靠自身的技术积累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资本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势头。同时,国有企业要重视国有资本的产业关联性和驱动力,通过自身的项目投资和运营,尽可能带动和带动更多项目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新基础设施建设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机遇
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包括5G和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新基础设施突破了以“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模式,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点。新的基础设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近年来,国有企业数字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信息化发展水平仍然不平衡和不足,仍然存在信息孤岛和断点,核心软硬件受制于人。新基础设施的扩展可以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基础设施不仅是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前提,也是部分国有企业转型后提供的服务重点。一方面,新基础设施可以形成包容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综合应用新基础设施技术的成本。另一方面,新基础设施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可以迫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对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技术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它涉及到更多的制度机制、流程、管理、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的变革和创新。国有企业应在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在积极参与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结合,通过加快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升级,加快新产品、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培育。
第二,新的基础设施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对于传统行业来说,从过去的物理世界到今天的数字世界,分水岭已经出现。早在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业的指导意见》,就提出鼓励能源、化工、钢铁等行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配送系统,提高经营效率;推动各专业市场在线转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加强战略性和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的国家基础设施的序幕正在逐渐拉开。5G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越来越近、越来越快,正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产业探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法宝”。
当前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点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国有企业将是这种新的基础设施运营的先锋。要抓住新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机遇,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引领创新发展、带动民间资本、协调投资进度的作用。
一是国有企业迅速布局新的基础设施领域,在科技进步中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要继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机遇,优化国有资本重点投资和领域,加大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巩固和提升在国民经济、科技、国防和安全等相关领域的控制和影响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央企优势,成为新基础设施的主力军,在数字、自动化、工业物联网等5G平台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为新服务和新需求提供新动力,促进我国产业业态变革。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创新引领发展机制,加大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度,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打造科技引领的世界先进产业集群,培育新的增长点,带动我国主要产业向高端发展。第二,充分发挥国企的带动作用,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
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电信、铁路、公路等市场细分领域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国有企业开闸投资,其就业带动作用立竿见影。除了这些对推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之外,国有企业的示范作用,也会有效影响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私人部门改变预期,重新投入日常经济生产活动中。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是新基建不可或缺的投资主体,国有企业要通过自身的资本和技术较为集中的优势,通过产业带动和引领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参与到新基建中。新基建领域有不少属于高风险、高回报,商业化运作效率高,市场能够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行业,调动包括民间投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的积极性,将有助于调动更多的资源,加速新基建的建设进度,还有利于带动和完善相关产业链。
第三,统筹规划新基建投资进度,防止走低效重复建设老路。
新基建的建设应该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开放式合作生态系统。作为国有企业,应该立足自身的产业优势,主动对接符合自身产业结构布局、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领军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通过出资合作、资源置换等方式加强人才、技术、数据、资金等资源整合,协作协同布局具有自身特色的平台或者产业。同时,要充分吸收过去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前做好统筹规划,明确短期和中长期的发展重点和次序,充分考虑企业实际,不能盲目硬上,防止造成无效投资、产能过剩等问题卷土重来。
启示与建议
国有企业具有优势,理应起到引领作用,并以此带动私营部门为市场正常运转、为民企正常经营提供“积极向上”的牵引力量。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第一,确保各市场主体的公平准入性,做到国民共进。政府要降低新基建投资的进入门槛,破除对民营企业进入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隐性障碍,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厘清新基建的产权属性,完善政府、国企和民企之间的投资合作机制;政府应采取包括税收减免、融资优惠等多种政策措施激励多种市场主体参与新基建。
第二,将引领新基建与国有企业改革有机结合。坚持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对不同竞争属性的国有企业赋予不同的新基建任务。对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应完全放开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对于自然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应鼓励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应加大信息化改造,推行电子政务,提升服务质量。
第三,守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底线,避免出现产能过剩等老问题。新基建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与产业化应用协调推进,既能增强基建稳增长的传统属性,又可以助推创新和拓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对照此前基建投资出现的问题,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需要防止投资过热带来的风险,避免造成新型基础设施的严重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