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火”到“燎原”5G产业化应用的路会走多远

5G无人矿山、5G智能交通、5G智能医疗、5G UHV变电站、5G无人机.目前,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开启了万物互联时代,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与各行业的渗透融合。据记者调查,目前5G产业化仍停留在“星星之火”的点应用。要实现“燎原”,还面临着终端成本高、网络覆盖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行业适应性不足等诸多问题。业内人士建议,我们应该采取更多措施,加快5G产业化,让5G真正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5G产业化应用点燃“星星之火”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第一年。据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70多万个,终端连接累计超过2亿个。5G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在此基础上,5G的工业应用点燃了“火花”。

室外寒风呼啸,焦作市河南能源焦煤集团千业水泥公司智能调度中心却温暖如春。23岁的张(音译)盯着屏幕,用手遥控着几公里外的挖掘机。“借助5G等新技术,我们建设的‘5G绿色无人矿山’项目实现了矿山破碎、采掘、运输和监控等方面的无人远程作业,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前叶水泥公司副总经理郑波说。

2020年6月,郑州市郑东新区自驾车公交1号线开通。“自动驾驶公交车依靠北斗卫星和激光SLAM实现定位。需要实时传输北斗信号,实现红绿灯通信、盲区预警等功能,体现5G低延迟的作用。”宇通智能交通与自动驾驶仪部规划控制总监刘振南表示。

据报道,河南省已在郑达第一附属医院建成首个5G医学实验网络。神经外科主任刘显志在对郑达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几名患者进行远程诊断和治疗后,正在通过电脑屏幕远程指导新疆中心医院郑东医院的脑部手术。

“嗯,没有出血点,手术可以结束了。”刘显志和医院郑东校区做手术的医生聊了几句,指着电脑屏幕说:“神经外科要求很高。没有5G,手术视频传输不流畅,清晰度不够。现在你看,很清楚了,看不到耽误。”

在疫情防控方面,5G技术也大有可为。2021年1月10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安排5G移动CT帮助河北快速诊断新冠肺炎肺炎。协助河北省的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主管技师叶乃立表示,“车载5G”移动高带宽传输的特点符合疫情防控复杂条件下临床诊断业务的需求,可以加快患者的诊疗效率,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2021年1月17日,天津港传统集装箱码头全过程自动化升级工程全面投产。本项目集成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无人自动化集装箱堆场桥、无人电动集装箱卡车、无人智能解锁站、无人集装箱码头桥的大规模集群应用。

在深圳,本地已经实现了全市5G独立组网全覆盖,5G基站建设密度全国领先。神

5G产业化成为“大草原”的愿望还存在问题

据记者调查,加快5G的产业化应用仍面临终端成本高、网络覆盖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行业适应性不足等诸多问题。

——5G产业链有待完善,某些领域差距还很大。

中国联通集团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表示,中国在5G技术标准和专利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高端数据通信芯片、高速数模转换芯片、高端CPU/FPGA、高性能射频前端设备等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在指令集、芯片设计等高技术壁垒方面与欧美一流芯片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5G模块和终端成本高,网络覆盖还不够。

张云勇表示,由于5G使用频率较高,估计5G站点密度至少是4G的1.5倍,网络投资规模约为4G的4倍,因此5G网络的初期部署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另外,5G时代,除了智能手机,还有各种行业终端,其通信核心就是5G模块。在初期推广中,存在着规模小、成本高、利润低、效果慢等问题,高成本制约了快速推广。

郑达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国家远程医疗中心主任赵洁表示,5G在远程医疗领域具有很大的价值。但省内其他医疗机构尚未完全覆盖5G网络,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远程语音治疗等功能暂时无法大规模开展。

中国联通研究院5G无人机项目负责人王向宁表示,5G无人机是5G产业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5G无人机测试基本采用现有的地面网络,但现有网络覆盖面仍然不足,且不是专门为空中目标铺设的,性能和质量有待提高。

——5G不适合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系和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十四大趋势(2021)》提出,目前5G网络正在加速建设,但推广完善,与各行业垂直融合

合仍存挑战。

以医疗行业为例,赵杰介绍,目前,包括华为、高通及其他厂家推出的一些5G模组和路由器,与现有的医疗设备适配性不足,导致5G网络在医疗应用上还不够稳定。

5G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应用也面临难题。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技术发展部专责李永杰介绍,一是uRLLC、mMTC标准滞后给电力应用带来不确定因素;二是5G的网络特征对现有电力安全防护架构、安全设备以及网络管理提出新挑战,5G应用安全防护体系和防护方案尚处于研究阶段,制约了生产控制业务的推广应用;三是未来大量的电网生产业务将承载于运营商5G公网,如何对电力5G业务实现全流程管控面临挑战。

——5G商业模式不清晰,应用生态较为滞后。

赵杰介绍,5G在医疗应用方面的商业模式还不太清晰,以郑大一附院为例,虽然全院建立了5G网络,但是运营商如何收费、医疗设备如何进行流量计算等还有待确定。

有地方政府负责人坦言,现有的5G应用场景局部点状应用多,垂直行业应用场景少,成熟并能复制推广的场景项目还不够多。

专家建议多措并举加快推进5G产业化应用

相关专家建议,应多措并举,加速推进和优化5G产业化运用,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加速5G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适配研究。

张云勇建议,加大5G网络共建共享力度,避免网络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缓解建设资金压力;在5G商用初期,可通过专项补贴引导5G模组生产企业规模化发展,激发产业链上下游积极性,最终实现降成本目的。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引导5G垂直产业合作模式。

中国移动设计院河南分院院长赵占军建议,一方面加快公共机构向5G基站建设无偿开放,推进通信基站与社会杆塔资源双向开放共享,降低5G网络建设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对5G基站进行电价补贴、支持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智能电表改造、简化申请用电报装流程等,降低用电成本。

李永杰建议,在电力行业,面向发、输、变、配、用各环节开展5G应用需求调研,共同开展适配性研究与业务适配性测试。

二是推动试点工程,支持先行先试。

赵占军建议,认定一批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5G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示范项目,围绕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地铁、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集中开展重大工程5G示范应用,可给予一定奖励,发挥先行先试引领作用。

三是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华为无线产业发展部副部长武亮平认为,加快5G商用步伐,同步推进芯片、终端、网络设备等整个5G生态发展,需尽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建议加大上游企业在研发创新上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赵占军建议,加大力度培育科技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具有顶级硬件条件、充分发挥研发与应用能力的“5G+云+AI”产业基地,以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四是加强5G人才生态建设,提高劳动者数字技能。

专家建议,加快培养涉及信息专业、通信专业和工业互联网的复合型5G人才。加快推进5G人才生态建设,打造一批功能突出、资源共享的区域性数字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支持数字经济大型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更好更快补齐5G方面人才短板。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