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南京大学获悉,中科院院士朱闪灵组织两架无人机,通过光中继在相距1公里的两个地面站之间分配纠缠光子,展示了多节点移动量子网络的可行性,标志着量子网络向实际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据项目负责人谢振达和龚教授介绍,研究人员使用了两个无人机,通过光学中继在相距1公里的两个地面站之间分配纠缠光子。
"要建立一个信息网络,你必须依靠中继."谢振达告诉记者,“对接力的要求是:一是低损耗,二是高保真。我们首次使用光中继来降低损耗,并在第一架无人机和地面站之间增加了一架无人机作为光中继节点。”
“无人机的载重只有几公斤。在相距1公里的两个地面站之间,就像穿了一百步让移动无人机实现高精度瞄准接收和单光子的重新发射。”龚介绍说,通过多次实验,该团队证明了光中继保留了光子对的纠缠特性,是一种有效的量子链接。
谢振达表示,未来可以通过高空巡航无人机建立300多公里的量子链路,由低成本的小型无人机负责城乡之间的小规模量子通信,充分利用无人机分组的灵活性,构建移动量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