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切断网络犯罪产业链

以网恋为诱饵进行投资诈骗,俗称“杀猪盘”,虚构网络身份,以直播和悬赏的名义冒充主播进行诈骗,非法出售和出租电话卡和银行卡,以“两卡”为犯罪工具骗取被害人资金或转移赃款等。无论网络犯罪如何翻新,都很难逃脱执法和司法部门的严厉惩罚。

什么是网络犯罪?1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网络犯罪案件处理条例》,明确规定其包括针对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犯罪以及其他上下游相关犯罪。

据报道,当前网络犯罪呈现出刑事案件数量迅速增加、犯罪手段不断更新的趋势。

“近年来,检察机关处理网络犯罪案件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0%,2020年达到54%。”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室主任郑新建表示,检察机关在战争“疫情”期间办理的诈骗案件,有三分之一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

在所有的网络犯罪中,网络欺诈和网络赌博已经成为目前主要的网络犯罪。检察机关调查显示,大规模地下黑产紧密配合,持续为网络犯罪“供血供粮”,成为网络犯罪频发的重要原因。

郑欣瑜说,黑灰生产的上游为犯罪集团提供技术工具,收集个人信息,或者获取客户和广告进行转移;诈骗或在中游开设赌场等犯罪;下游利用支付渠道“洗白”资金,打造一个完整的黑灰生产生态圈。

执法、司法等相关部门加大惩治网络犯罪力度,惩防结合,坚决遏制相关犯罪高发蔓延,推进网络社会综合治理。

2020年10月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了打击非法买卖、出租“两证”专项行动,重点打击专门从事非法买卖“两证”的犯罪团伙和与他们内外勾结的电信、银行等行业从业人员。

2020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惩治网络犯罪指导小组,加强统筹规划,加强司法政策和法律适用研究。2020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第六号检察建议书》,对整治网络黑灰色产业链、APP非法采集个人信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问题提出了治理建议。

检察机关的专项打击效果突出:自“破卡”专项行动实施以来,检察机关已依法起诉8000余人;会同公安机关,深入挖掘诈骗犯罪线索,查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2.3万余起;自“打击跨境赌博”专项行动以来,检察机关加强了对重点案件的监督,起诉了1.7万多名利用互联网开设赌场和赌博犯罪的人。

在严厉惩治网络犯罪的过程中,检察机关全程打击网络犯罪,加大对非法提供个人信息、技术支持、支付结算服务的处罚力度,深挖上下游犯罪线索。对于打着“创新”幌子在互联网上实施的金融犯罪,检察机关在办案中渗透网络技术的表象,进行精准打击。

目前,跨境赌博的“资金链”运行日趋复杂,赌资充值、赌资清理、赌资退出等主要环节交叉嵌套。犯罪分子不断更新方法,尽最大努力掩盖可疑的资本交易痕迹。

如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在网络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促进了互联网行业的自律与平台治理的责任相互跟上,共同促进了社会共治,技术应用更加广泛。记者从腾讯了解到,财付通的风险管控团队构建了赌博账户识别模型,通过大数据和建模建立了智能风险防控体系,并从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的角度建立了账户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以准确打击和切断犯罪分子的资金链。据财付通的技术专家介绍,在C2C交易中,这个模型可以描述和总结赌徒和银行家的特征。通过分析和获取平台中的赌博关联及其特征,建立一个模型来检查所有账户,高效地发现和处置与赌博相关的账户。

郑新建表示,检察机关推动了《民法典》相关规定的实施,引导形成了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目前,18届省人大常委会已授权检察机关探索互联网领域公益诉讼实践,推动行政机关加强监管严格执法,推动网络平台治理责任落实,将预防理念融入日常产品设计和平台管理。(经济日报记者李万祥)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