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冬难改电电动车“冬暖效应”新解

“早上气温在零下5-10度时,车辆启动2公里,电池续航里程会下降10公里以上。2公里后,这种急剧下降会逐渐缓解。我现在用的纯电动车,冬天的续航里程会减少40%左右。”纯电动车车主感叹。

目前是寒冬季节,今年北方寒潮来袭数次,气温骤降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提出了挑战。刚刚结束的以“汽车产业新发展模式与转型”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100强论坛(2021)委员会,不难看出,使新能源汽车适应新的市场模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就要解决基本问题,为消费者创造高质量的用车和补充能源的体验,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为了保持车辆的续航里程不至于迅速衰减,一些新能源车主甚至不敢打开暖空气。能量补充带来的这些问题,最近给消费市场带来了集中的“吐槽”。

冬季耐力焦虑,新能源汽车的毁灭

自今年元旦以来,寒潮警报已在中国中部以北的许多地方发出。在寒冷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下降、充电困难的问题突出。无论是营运车还是私家车,车主都认为“冬天要靠运气才能撑下去”。

北京新能源车主梁先生表示,冬季电动车里程减半,充电速度大幅下降,车主里程焦虑越来越“严重”。“冬天一周要给车充电三四次,平均充电时间3-4小时左右,浪费时间!”梁先生无奈。

相比之下,对于运营纯电动出租车的司机来说,充电时间变长,次数变得更加“压力大”。本来每天开车时间是12-13个小时,因为冬天补充能量被压缩到每天7-8个小时,会直接影响司机的个人收入。

为什么低温对电动车续航能力影响这么大?

中国电动汽车100强委员会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高在100强论坛委员会上的发言中说,电动汽车低温续航里程萎缩的根本原因在于电池性能下降,而制热耗能大于制冷,动力系统效率下降,引起消费者里程焦虑。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环境适应性技术亟待解决。

中国电动汽车100强委员会副主席、中科院院士高呼吁关注冬季耐力焦虑

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电动车中的动力电池不仅提供动能,还消耗一部分电能用于“热身”运动。电池充电的最佳环境温度为25C-45C,这在冬季室外充电环境下很难达到,这让可充电车型的车主更加焦虑。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即使车辆续航里程更高,冷的时候也会大大衰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的使用范围。为了解决冬季电池寿命缩短的问题,迫切需要提高电动汽车的节能水平。

“冬季变暖效应”凸显了电力交换模式的“第八大优势”

目前,在电池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冬季的电池寿命尤其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和讨论。快速断电,充电时间延长,充电频率增加,会让用户对电动车的体验评分偏低。敖东新能源交易站始终保持统一速率的恒温恒湿充电环境,有效保证了电池的稳定充电状态,解决了电池的低温充电问题。“冬季变暖效应”已被业界广泛认可为本次百强委员会的换电模式“第八优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青在2021年百强论坛委员会上强调,“要加快充电和替代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替代电力模式等创新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换电模式与充电自然兼容,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补充模式做成“可更换可充电”的框架体系,可以达到不用压迫使用电池,快速补充能量的目的。为电动汽车用户打造一个全天候、全场景、无障碍、便捷的能源补充基础设施网络,是汽车行业“新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真正实现“有时间就充电,没时间就换”,使新能源汽车从小众迅速发展到普及型,推动汽车整体向电气化转型。

奥运暖冬行动暖心暖心

在许多北方城市,许多出租车司机正在采取实际行动“投票”换电模式。

从奥运换电网大数据运营的背景可以看出,北京红领巾桥换电站是全市热门站点之一,每天为车辆提供320多次的换电服务。加上最近的寒潮,换电频率比平时高30%,最高490次/天。为了应对寒潮的换电高峰期,敖东为市内人气较高的换电站充分储备了60节电池,以保证比日常更高频率的换电需求,为司机提供更高效、更好的服务体验。

此外,在寒潮袭北的那些日子里,敖东临时抽调了两倍于平时的人员留在热门地点,尽可能为司机提供帮助,以及玻璃水、热牛奶、饼干等关爱物资。从而真正做到“暖心”“暖心”。

奥运电站是专门为应对寒潮天气而部署的

高频换电需求,暖芯又暖心

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续航仍然会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大聚焦点,也是让诸多新能源车主最为头疼的问题。而冬季持续低温,无疑激化了这一矛盾。

随着换电被认定为新能源汽车重要补能方式之一,以换电技术来补充构建“换充二用”的兼容模式,进一步加快全国新能源汽车补能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规模,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打造全天候、全场景无障碍便捷应用的补能解决方案,打通阻碍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