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尖端科技的诞生地,高校凭借其与科技的天然亲密关系,一直是数字化转型的热点。
上世纪末,密歇根大学第11任校长杜德斯特博士率先探索了未来的电子学习环境。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的传统图书馆转变为集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工作区,这成为开启全球数字化大学建设浪潮的历史性时刻。
与此同时,国内高校也走上了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征程。1990年底开始建设的校园网给了许多年轻学生第一次打招呼的机会;海洋的另一边;2000年后,大学信息系统的建立留下了许多80后和90后的年轻记忆,从选课到系统崩溃,水卡、餐卡、准入卡和借书证最终变成了一卡通。
2015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日趋成熟,并开始向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迁移。
然而,与密歇根大学基于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不同,国内高校的数字化转型从校园管理、金融、文化等领域开始,导致教学方向的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随着一站式办公大厅和电子学校服务的蓬勃发展,与教师和学生联系最密切的教室存在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整合不足的问题,无法在互动性和效率上有效支持教学科研。
天达教室改造
2019年,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批准的本科专业名单,并进入全国35所高校的课堂,这进一步刺激了各大高校对智能教学环境的大力投资。其中,在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系,教室的智能改造正在启动。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系成立于2018年。根据国家和天津市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总体部署,本部门整合了天达在认知计算、数据科学、智能技术和应用等高科技专业领域的优势资源,对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
此次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将人工智能引入日常教学,通过构建中央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资源库,为教育部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安全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的师生提供统一的计算平台。
因此,天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云平台应运而生,它充分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与分析、高性能计算等相关的教学实验和科研。
例如,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来说,机器视觉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人工智能图像数据多维分析的研究项目中,需要将异构的图像数据转换成结构化的数据,这也意味着复杂的计算和大量的计算能力支持。我部的人工智能研究云集成了高性能计算集群、图形处理器集群、虚拟化集群和云平台。在高速万兆光纤网络互联下,高性能计算集群可以支持批量模式科研计算,GPU集群支持人工智能推理和微积分科研计算,云平台虚拟机用于早期程序调试和小规模实验教学,完全覆盖了项目所需的所有计算需求。
对于每天泡在实验室里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实验环境与科研项目的进展密切相关。自下载开源软件经常面临插件依赖和系统不兼容等问题。Tia智能与计算部的人工智能研究云平台
在人工智能研究云的祝福下,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系不仅能够成功启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级以上各类项目,还能进一步推动生产、教育和科研的转型,促进尖端科研和校企融合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云平台不仅可以为各部门的科研提供支持,还可以通过专业运营实现云基础设施资源的扩展,从而将平台的优势推向全校。
“坚守阵地”的计划从何而来
事实上,天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的云平台是由紫光的子公司新华集团为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系定制的解决方案支持的。
此前,新华三集团参与了“数字天达”平台架构的建设,为天达打造了一个教育数字大脑,为师生带来了天津大学校园云服务平台、安全管控平台和智能校园基础设施,帮助校园实现了信息系统的科学治理服务和统一安全管理。这一次,在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天津大学能够“量身定做”,这不仅是由于新华三对自己的人工智能云解决方案充满信心,也是由于双方长期合作形成的精准洞察力。
在新华三组看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云平台不仅要落地,还要在云中行走。一方面,强调实用性和可靠性:云基础设施稳定、灵活、可调整、可持续,能够为日常科研项目开发提供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该方案与智能高效的云服务相配合,通过云平台统一管理的技术方案,为人工智能的各种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辅助。
目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年,加快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被列入十大战略任务,重点是建设智能校园,协调建设一体化的智能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因此,高校信息化迎来了一个“全新升级”的时代。据估计,2020年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投资将达到300亿元左右。这笔巨额投资为人工智能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并加速了进入大学课堂。
然而,天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云平台的诞生和运行,可能就像密歇根大学的Dudstadt博士的勇敢探索一样,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与教学研究深度融合的重要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