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手机商务信息,让商家和消费者各得其所
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引人注目的是,《征求意见稿》规定,未经用户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向用户发送商业信息或拨打商业电话。如果实施此规定,垃圾邮件、骚扰电话等。长期困扰手机用户的“噪音”预计将得到有效纠正,手机用户最终可以让他们的耳朵变得更安静。
每个手机用户都有过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入侵的亲身经历。手机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各种商业短信和商业电话变得“有用”。一些欺诈性的短信和电话已经变得流行,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危害。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仅今年第一季度,12321网络不良和垃圾短信举报受理中心就收到了100028条用户骚扰电话投诉和58268条用户垃圾短信投诉,表明这一问题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因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这项新规定无疑是符合人民意愿的。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也可以解释另一种含义。用户可以在一个季度内报告成千上万的骚扰电话和垃圾邮件。可以想象,各种商业电话和信息的总量应该比这大几倍。公众舆论经常将正常的商业电话、短信与“骚扰电话”和“垃圾信息”混淆,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商业信息和商业电话都是无用和无意义的。同样的广告对那些不需要它们的人来说是“垃圾”,甚至是“骚扰”,但对那些有用的人来说,它们可能包含他们需要的商业信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商业信息对企业和消费者都非常重要。过去,商家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上发布各种信息,但现在,手机已经从简单的通讯工具发展到重要的信息载体和通讯工具,这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商家发送商业信息的主要“阵地”。然而,当商业信息被发送出去时,它的目标客户并不明确,许多人并不需要它。个人手机上充斥着大量缺乏方向性的商业信息,真让人恶心。然而,由于市场的无序,各种欺诈性的商业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利用它。
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要求商家在通过新法规发送商业信息时,必须获得收件人的同意。它并没有完全封闭这种商业信息的发布空间,而是对其进行规范,并承认这种信息存在的合理性。在一个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尤其是在“云上消费”越来越发达的时刻,现代人不可能完全拒绝接收各种商业信息。只要这种信息的传递能受到规则的约束,商家和消费者就能同时从中受益。
具体来说,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接收方事先同意发送商业短信是一件好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尝试对商业短信收取更高的费用,对愿意接收商业信息的手机用户给予一定的奖励,运用广告法等相关法律规范市场,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