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除外”条款不是商业盾牌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生鲜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快递物流提高时效性和广泛使用保鲜技术,网上生鲜商品购物已经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方式之一。近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在一项生鲜电商消费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受访者有生鲜商品网购体验,生鲜商品网购多为水果和蔬菜。

调查还发现,在网上看新鲜、绿色、活泼的商品,收货时商品不新鲜的问题更加突出。体验者在一个以高端有机成分为特色的网站上购买的香蕉发现,7根香蕉中有6根在到达后腐烂了;收到在所谓的日常保鲜平台上购买的西葫芦和生姜后,发现西葫芦腐烂了,生姜不够新鲜;其他平台产品有明显磕碰,甚至下单买排骨,但是收到瘦肉。

遇到这些问题,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要求退货换货。但与电商平台普遍实行的“7天不合理退货”略有不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鲜易腐”商品不适用7天不合理退货。在现实生活中,该条经常被放大和滥用,成为少数商家的挡箭牌,屏蔽了消费者的合法维权诉求。

在北京消费者协会的调查中,体验者发现包装破损后申请退货。客服人员说不能退货,只能赔偿损坏的商品。补偿费只能用银行卡取,不能按原路返还;在某平台下单后,体验者被电话告知部分商品缺货。由于使用10元优惠券,断货只能换成其他商品,不能退换。还有一个平台,体验者在申请退货时找不到人工客服电话,只能上传图片等待审批。

因为评价对象是国内主流生鲜平台,虽然退货流程复杂,退货体验打折,但相比电商平台上各种网店和生鲜平台卖生鲜,还是比较靠谱的。此前,一些消费者抱怨他们购买的新鲜食品很臭,商家甚至要求消费者一个接一个地刺破包装,扔进垃圾桶,拍照后才能申请退款。

这些情况都属于商家人为设置的障碍,属于排除条款的滥用和放大。事实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规定了生鲜食品不得无故退货,但也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维修义务。换句话说,如果商品和服务质量有问题,无论是否新鲜,消费者都可以要求退款,商家也应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应该随意设定门槛。

生鲜配送对冷链要求高,突发情况多,必然导致货到事故。不排除极少数人恶意差评,退货,敲诈商家。对此,新入行的电商首先要保证自己是直立的,坐直的。首先,商家要注意规范商品信息的标注,生鲜商品的宣传图片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能过度美化,商品的图片和信息要实时更新。不得进行虚假或误导性的商业宣传,不得通过虚假交易或编造用户评价欺骗或误导消费者。

其次,生鲜商品的质量是其生命线。生鲜电子商务企业应从完善商品供应链入手,规范所有食品生产、检测、清洗和包装的管理。在销售和分销中,我们还应严格管理货物的质量、重量和包装,以确保交付给消费者的货物质量可靠。

维修工程分析

最后,建议生鲜电商平台注意完善人工在线客服、人工电话客服、机器人客服等渠道的客服系统,使其相互沟通,及时回应消费者,避免一个正常的退换货需求带来的严重后果。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