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自主融资 百度上演“大象之舞”

国庆假期前一天,百度披露了小都科技的独立融资。

在吸引外界关注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疑问:百度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拆分小技术,百度走向资本市场会承担怎样的使命?自主融资是智能音箱行业的新途径吗?

毕竟百度在2018年6月推出第一款自有品牌智能音箱——小型智能音箱才两年多。即使小型智能音箱已经连续几个季度高居国内市场销量榜首,但智能音箱仍然习惯性地被贴上“新物种”的标签。

百度在这个时候给出了拆分小规模的方案,似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01当市场回归理性

阿尔法狗引发第三波人工智能已经五年了,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也逐渐从感性回归理性。

特别是2020年寒武纪打开AI企业上市大门的时候,“人工智能是好生意”的疑问层出不穷,大量创业公司被迫走出资本市场的温室,面对商业化这个敏感话题。

一些植根于垂直领域的企业确实打开了业务的闭环,但讲述的商业故事并不性感:人工智能企业的毛利率一般在50%左右,远低于SaaS业务的毛利率80%以上,仅计算能力和数据标注就占成本的40%以上。

原因不难理解。目前的人工智能服务延续了传统的基于项目的模式,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是定制的,需要根据业务需求标记新的数据,并且需要结合应用场景编写一套新的算法,不可能像传统的软件服务那样进行零边际成本的大规模复制。高昂的成本无疑限制了人工智能商业化的想象。

如果创业公司尽管困难重重,依然有回归的权利,那么正在全面转型为AI的百度,显然是一个输不起的玩家。人工智能在商业化方面的挑战,可以说是百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进入2020年后,百度AI的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首先在组织架构上开放了云和AI,确定了AI To B的战略方向。然后在新基础设施的浪潮中,先后与国家电网、中国建材集团、上海浦东新区等重客户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百度AI正在以百度智能云为载体走向全面商业化。

为了降低人工智能应用的边际成本,百度推出了飞桨企业版、知识中平台、AI中平台等通用基础设施。试图推动人工智能底层工具的标准化,然后像福特发明的管道模式那样为客户提供自动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不可否认百度在AI商业化方面的努力,但也有一个“小问题”:百度智能云、基于自主驾驶的阿波罗、智慧城市衍生的黄金轨迹、智能交通、智能金融都集中在To B或者To G领域,在To C方向上还是比较差的,为了彻底重塑外界对百度的认知,从人工智能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衡量百度,有必要在C端市场打造新的杀手级产品。

在这种背景下,小可以说是百度C端布局的关键环节,也是AI商业化新路径的优质目标。

小程度的双重使命

早在2016年,在《互联网趋势》报告中,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mary meeker)就预言,语音是最有效的输入形式。

短短一年时间,智能音箱开始在中国市场生根发芽,以至于上演了一场“千盒大战”,最终百度、阿里、小米成为其中佼佼者。在巨头补贴的刺激下,智能音箱开始以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增长率进入千家万户。

尴尬的是,智能音箱市场的火爆并没有引起资本市场对语音技术的青睐。国内估值高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大多与计算机视觉有关。最常见的解释是语音交互设计的技术链涵盖了声学处理、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等。比计算机视觉复杂得多,极大地影响了商业实现节奏。

也就是说,小都科技的自主融资不仅与百度在C的商业化野心有关,还涉及到资本市场对语音技术的真实态度。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的数据,2020年上半年,以863万台的出货量在国内市场获得第一名。虽然智能音箱的销售报告外界已经不再陌生,但对于百度来说,用户体验无疑是影响销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意味着语音交互在用户体验上已经突破了一些门槛。

与此同时,根据百度披露的官方信息,小杜科技的初始融资由百度资本和中信产业基金牵头,IDG资本次之,投资后估值约200亿元。单从市场价值来说,小都科技已经和电脑视觉的龙头老大平起平坐,比如从云科技、神兰科技,已经开辟了向To B方向发展的语音科技创业公司,比如云之盛、摩博。

小度数证实了新的可能性:To C可能是更适合语音交互等入门级技术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的商业化不仅仅是企业级服务的路径。

当然,自主融资只是资本市场的第一步。从互联网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新入口的背后是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商业收入和用户体验的博弈中,广告等传统商业模式可能不再适用。目前小都给出的答案是会员制,内容生态和技能服务动作频繁。单单音视频内容就集成了颤音、爱奇艺、bilibili、腾讯视频等等。

还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验证会员制的商业模式是否能行得通。但可以肯定的是,独立融资程度小提供了窥探资本市场态度的窗口,大概率会影响百度下一步的战略方向。

03相关猜想

同样在2016年,“剧作家”李彦宏做出了比“旁观者”玛丽米克更大胆的判断:互联网的下一个场景是人工智能时代。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百度的策略逐渐向人工智能倾斜。不仅每年15%以上的营收投入到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研发,百度的Brain、Flying Paddle、Apollo、Xiaodu等AI系统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业务,百度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也开始完全以AI为导向。

如果2016年之前百度还是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的元素已经超过互联网的比例了。可惜外界对百度的观感在搜索引擎上似乎还是停滞不前。即使百度在AI领域的投入和产出是显著的,但近年来百度的估值一直在持续波动,百度AI产品的收入增长和潜在空间被选择性地忽略了。

小规模自主融资甚至分拆上市的可能性,无论是百度主动求变的结果,还是外界所逼的创新,都是值得外界深思的现象级事件。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技术驱动的赛道,底层驱动力离不开技术,商业化受到技术应用效率的限制。因此,一些深度涉足语音技术的企业,在技术丰富度和“年龄”上普遍高于计算机视觉初创企业,但其收入和估值却无法与后来者相提并论。

但是当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等待技术红利期的出现就不再现实了。其实小的程度证明了另一种可能:通过不断打破人、产品、场景的循环,扩大市场份额和应用场景,仍然可以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为了ar

另一方面,百度的创新业务战略也在发生变化。在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时期后,它正在放弃保守的风格,走出原来的舒适区。至少一个小的独立融资事件已经告诉外界,百度的技术布局已经从战略规划转向商业落地。

大胆猜测一下,一旦小规模的自主融资受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青睐,就能在百度的资源之外找到场景和入口,势必进一步巩固百度加速科技业务落地的决心,越来越多的创新业务将走向资本市场。

那时候即使百度不再刻意强调人工智能企业的定位,外界也会按照人工智能的估值逻辑,潜移默化地重新审视百度的价值。

毕竟百度这样一个深入人工智能领域多年的科技巨头,并不缺乏对应用场景的技术沉淀和判断,缺少的是自我刷新的勇气。

04写在最后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霸主,百度在移动互联网的起步阶段进行了缓慢的转型。但面对人工智能的机遇,百度竟然上演了一场“大象之舞”。小独立融资事件的大概率只是百度AI商业化的一个里程碑,探索技术商业化的路径是必然的。

对应的场景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出重估百度的声音。有分析师通过百度的现金流来估计百度股票的内在价值,也有机构通过划分标杆、求和的方式来估计百度应有的市值。

小规模自主融资也可能为外界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每当技术驱动的企业找到合适的大规模落地场景,总会有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间。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