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化,出现了重大科技创新。一些前沿领域已经进入国际跑领先阶段。在国内外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及更长时期的中国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在中国,有大量的科技工作者和大量的科技期刊从业者。毕竟,中国的科技水平和期刊将是世界级的。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的生态,激发创新和创造的活力,吸引科研成果在中国期刊上发表,搭建科学家和期刊工作者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断涌现。
9月23日至25日在长春举行的第16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是科技期刊领域的年度交流活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光:科学与应用》编辑部、《中国科学:数学》编辑部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对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编辑队伍建设、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等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探索构建中国科技期刊生态圈、促进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全面提升“学术链”水平,优化科技期刊生态环境
一篇学术论文是一个或多个研究者在已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当它发表在科学期刊上时,就成了其他研究者可以参考的科学研究。因此,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英国工程技术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冯长根认为,科学研究、科学期刊、学术论文构成了“学术链”的主体结构。
中国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期刊。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部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问责、质量控制和资金支持机制。冯长根指出,“学术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成了学术链的短板。
“目前,没有管理学术论文质量的机制或系统。每年有80万到10万的博士生和40万到50万的硕士生进入中国的大学,他们的论文占中国期刊总数的绝大部分。但这些青年学者大多从未接受过撰写论文的科学范式训练,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质量。”冯长根认为,目前行业的问题在于对学术论文不够重视。
冯长根认为,建设一流科技期刊,不仅要重视科研和科技期刊建设,还要在学术论文的体系和结构建设上下功夫,统筹规划“学术链”的每一个要素,着眼于我国一流科技期刊的整体提升。
“科技期刊的作用不仅可以看其出版功能,还可以突出科技期刊在生产力转化、发现和培养人才、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水平方面的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说。
在科技期刊建设中,还应把握宏观层面关注具体问题、普遍联系中探索个体条件关系的方法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数学》主编袁亚湘认为,科技期刊的发展还应考虑到整体水平
培养一流编辑,提高收入水平刻不容缓。《光:科学与应用》执行主编白玉红认为,行业应该为科技期刊编辑设立“杰青”、“优青”等专项,给予热爱投身科技期刊编辑事业的科技期刊编辑匹配的学术地位和多渠道晋升机会,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编辑团队。
中国医学会杂志副会长刘冰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传播顺畅、科技传播的素质。他说:“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有人际交往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公共传播素养。科学传播不仅是为小同行服务,也是为大同行服务。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加强各种素养的提高,体现语言能力和推广能力,从而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面对当前跨学科融合、综合发展的趋势,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认为,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新编辑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写稿问题,而是更加复杂多样、多模态的环境。新编辑要掌握各种沟通工具和表达方式的技巧。除了纸质载体、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平台,新编辑也要适应当下的传播语境,借用Aauto rapper等。
深化国际级期刊平台建设,拓宽科技期刊合作共赢之路
在新的时代,中国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一个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和共享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科技期刊也在适应历史形势,走向合作共赢的世界舞台,融入世界一流期刊的行列。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着如何处理新旧媒体关系、如何重新审视期刊评价体系、如何引进海外人才等问题。
“中国科技期刊要有符合国际标准的期刊评价标准,这是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数学》主编袁亚湘说。
从2016年开始,中国科协启动优秀科技论文评选计划,每年进行一次。通过统筹安排和分类实施,将中文科技期刊划分为10个学科群,每个学科群分配10个名额,每年确定优秀论文不超过100篇。其目的是使中国科学期刊能够服务于国内外广大的科技界,收集领先的研究成果,增加学术交流和应用转化,并促进学科发展和产业建设的实践。
据介绍,今年的评选工作委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10家单位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广泛参与。经过背靠背推荐、聚类初审、中国科协期末考试,最终选出96篇论文。论文选取的85种来源期刊,既有立足国内精耕细作的高质量中文期刊,也有面向世界开放进取的高水平英文期刊,真实展现了中国科技期刊逐步走向国际舞台的历程和决心。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关系的转变。在大数据技术引领的时代,科技期刊能否客观理性地正视新兴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工具价值,对于期刊能否走向世界级地位至关重要。
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技术不仅细化了期刊出版物的展示层次,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期刊与用户的沟通模式。期刊从业人员应积极利用新兴技术统一内容制作、内容服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积极融入新技术环境;此外,期刊行业乃至整个出版行业都要研究新兴技术,提炼出有利于创新出版模式的技术,如深度学习、知识图谱、AR、VR展示模式等。另一方面,在科学知识已经从最早的信息服务提供到现在的知识单元服务的背景下,整个行业都要围绕技术可能性的弊端来制定防范性的规则和规范,规范要具有普遍性。
为了融入国际学术交流圈,提高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出版企业的互利共赢合作水平,除了建立国际标准期刊评价体系,提高科技期刊数字化技术的运营能力外,人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提高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引进海外人才不是特别重要的途径。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人,对中国打造一流的科技期刊更为重要。”袁亚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