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1 1 3”强化“数字制造”双引擎

“我们将重点开发新的传感器设备等。并在5G、北斗、工业互联网等网络通信领域形成一批高端产品……”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拓展计划,杭州高新区(滨江)也加入其中,明确提出要围绕数字经济和新型制造业“双引擎”发展战略,加快布局,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全产业链。

在展现新冠肺炎肺炎疫情期间“硬核”复苏动力的同时,冲击造成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瓶颈也使杭城高新区更加注重核心制造的控制,优化软硬件协同布局。

“我们一直在指导和布置三个‘硬’字。在当前形势下,增强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创新链的协同性尤为必要。”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王民说,制造业应该是稳定企业、增长和工业的关键。

留住“硬货”,引导企业在制造业方面发力

疫情期间,正泰集团充分利用机器人控制、冲压、焊接和装配集成等新制造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多年来,公司的海外本地化布局一直特别注重制造业。疫情期间,20多家海外实体和子公司普遍保持了两位数的业绩增长。”正泰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11月,杭州高新区推出了“新制造计划”,旨在将数字经济与新制造相结合,并产生工业动能。智能制造供应、集成电路、5G等行业出台专项政策,加强陆源要素保护。规划工业用地总量不少于6000亩,为制造企业预留空间。

“培养和壮大了阿里巴巴、Hikvision、网易等世界级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逐点发展,成为推动杭州乃至浙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杭州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朱晓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去年8月,杭州高新区(滨江)阜阳经济特区挂牌,6个月内新签制造业项目7个,总投资400多亿元。以富芯半导体项目为例,规划一条加工精度为65-90 nm的12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预计产能为5万片/月。

“特别合作区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高新区的产业优势,在更广阔的空间复制发展模式,填补制造业方面的不足。我们希望离开浙江数字经济产业链中的制造基地,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朱晓琴说。

转向“硬件”,延伸软件产业链

30年来,杭州高新区从发展科技工贸街、创办高科技软件园、努力成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构建了以软件产业发展为动力的数字经济各领域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聚集了335家集成电路企业,其中软件设计和销售企业占相当数量。如何推动企业逐步从单一设计向制造、检测、设备行业延伸?

杭州高新区(滨江)经济信息局局长张聚刚认为,要鼓励数字化企业软硬件一体化发展,就要千方百计保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关键是要引导企业形成‘内部循环’,在一个ce中把研发结合起来

1988年,“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甲肝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后,在杭州高新区迅速产业化。到1999年,该疫苗已使中国4600多万人受益。除了软件产业和通信制造业,杭州高新区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因也随之诞生。

作为首批“5050计划”引进的顶尖人才之一,德通生物董事长华少兵10年来推动医学检测技术与数字经济在HPV检测等领域的融合。

此外,扎根杭州高新区(滨江)十余年、专注创新型生命科技产业投资、孵化、运营的德诺医疗,在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的精准介入诊疗领域进行了深度部署,成功孵化出德金医疗、祁鸣医疗等一批核心诊疗技术企业。

截至今年9月,当地已聚集了近500家与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重点企业,近两年经营收入保持在250亿元左右,涵盖生物医药、医疗设备、智能医疗、诊断试剂等领域。

9月,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新产业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智能健康、高端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物。

据报道,杭州高新区(滨江)通过引入生命健康产业计划,规划“智慧医疗城”总体建设规划,力争到2025年实现高新区(滨江)生命健康产业运营收入1000亿元。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