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端口号传输 是什么阻碍

11月27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为期一年的端口号转移服务。然而,这个惠民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障碍。有媒体列举了很多坑:运营商捐赠的业务中隐藏的陷阱,以及对网络时限的限制;外号堪比“卖合同”,转让网络要付出高额赔偿;威胁的话挽留,说会变成“二等用户”.

这些小伎俩阻碍了端口号转移的顺利实施和相关政策的落实。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已有超过1200万用户完成了端口号转移。与16亿手机用户总数相比,这个网络转移率并不高。

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有些用户怕麻烦,有双卡双待手机等。并且不需要网络传输。另一方面,很多坑的存在确实让很多用户放弃了端口号的转移。北京市消费者协会11月26日发布的调查显示,70.39%办理过端口号转移的受访者表示,在办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障碍,部分消费者因原套餐合同未到期涉及违约金而不得不放弃。

这些小伎俩阻碍了信息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从表面上看,端口号转移去除了运营商和用户之间的绑定关系,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自由。事实上,它将迫使运营商做出更多的改变,并在资费、质量、服务和应用方面全面优化服务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端口号转移是一条鲶鱼,促进市场竞争,加快网络速度,降低费用。这条鲶鱼的躁动受阻,经营者改革的动力自然很小。

此外,阻塞端口号传输也会造成资源浪费。据公开信息,2019年3月至11月,全行业投入30多亿元用于港口号码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却遇到偷偷屏蔽,造成浪费。

这些小伎俩阻碍了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港转网是一项惠及全民、社会影响广泛、社会效益巨大的工程。这个惠民工程不仅是给需要换网的人更多的选择,也是为了迫使运营商为用户提供更方便、更优质、更丰富的通信信息服务,让更多的用户有一种获得感。

端口号转移释放的红利对更多用户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如果这个项目因为一些小动作没有完全推广,会影响分红的持续释放。相关调查显示,用户将号码转移到网络上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有更好的网络、更便宜的资费和更好的服务,这通常可以反映用户的共同心声。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对这些小动作一直持零容忍态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份提供的数据,自正式提供端口号转移服务以来,全国电信管理机构已对各级电信企业的500多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了约谈、通报、责令整改、行政处罚。近日,陕西省一男子被运营商夹在一个交易中,办理的包裹已延期18年,号码无法出售。陕西省交通厅核实后,给予xi移动警告并处以5万元的行政处罚。很多责任人也被通报批评。

从监管部门的监管、通报、处罚等行动中可以看出,港号转移项目的推广力度只会加大,决心无法动摇。运营商应该放弃运气,慷慨对待换网用户。换个角度看,如果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资费,不会有多少用户闲着没事转网。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