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要加强对实名制的监管;另一方面,平台应履行其主要职责,承担净化网络生态的义务。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来之掌”。平台是可测可控的,所谓“技术解决不了的东西叫东西”。
据新闻周刊11月28日《瞭望》报道,在所有的短视频平台中,不仅有假明星号引诱中老年女性悬赏的闹剧,还有一些“高仿号”冒充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专家名人,在网络平台上收割流量、变现。在这些高度模仿的账户背后,是一条创造、维护和销售数字的灰色产业链。
“高方浩”之所以被热议,源于不久前“假金东骗大妈结婚”的消息。该账号综合了明星靳东的形象和声音,诱骗中老年女性粉丝对其进行奖励。记者深入调查发现,“高房号”还存在冒名顶替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现象,已经形成了技术加持的成熟灰色产业链,令人心寒。
比如去年年底广东省公安厅发出提醒,有人冒充交警部门微信官方账号,引导车主办理业务诈骗资金;有人冒充某大银行官方账号,取客户账号密码。更有甚者,很多地方的招生考试机构等机构的官方微信官方账号也被模仿,微信回应清理了3000多个“高仿号”。
如果说假明星账号是为了收粉,收割流量,或者是带货,带广告,那么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官方账号就是“碰瓷”,其后果值得我们高度警惕。虽然犯罪分子辛辛苦苦制作这种“画皮”的最终后果尚未完全呈现,但很可能给造假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安全和权威带来危害,也给办事人员的权益造成损害。
从以前的假网站、钓鱼网站、影子网站,到现在的短视频等平台上的“高仿数”,都是诈骗现金。目前,中国已经拉开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序幕,其中互联网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真实活跃的用户数据支撑着互联网生态的稳定运行。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方浩”通过技术手段批量运营涉嫌违法违规的账户,为恶意营销、流量欺诈、单帖炒作提供了沃土,危及互联网的正常运行。
“高仿数”的活动,是因为成本低,效率高。以前复制官网或账号的技术手段已经比较成熟,几乎“零成本”。爬虫工具抓取内容,批量复制粘贴,一次智能合成图像。第二,由于相关平台的算法模式使得此类账号相互追随,用户点击一次后会不断在推荐页面上看到相同的账号和信息,刺激整个行业的兴奋。第三,由于个别平台有自己的“小算盘”,在自媒体时代,平台看重“日常活动数据”,“高仿数”有很强的吸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平台的日常活动,所以有些平台难免对“高仿数”有歧义。
不能让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一方面,要加强对实名制的监管。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相关部门应落实互联网用户账户实名注册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平台应履行其主要责任,承担净化网络生态的义务。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来之掌”。平台是可测可控的,所谓的“技术不能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完善法律规定。买卖短视频账号是虚拟财产的一种交易行为。但是,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这类虚拟财产的流通,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网上账户使用所涉及的权利和义务的基本监管。
遏制“高方浩”的野蛮生长,是促进网络平台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其补时像“仓鼠”一样右击,不如在“高”前期防患于未然,迎头痛击。希望相应的监管能更有前瞻性,相关企业的探索过程能更快,成本更少。我们的评论员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