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岛
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改变了我们的经济生活。学术界一般将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于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经济称为数字经济1.0,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经济称为数字经济2.0。
为了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引擎作用,数字经济2.0需要克服“两个陷阱”,占领“两个高点”
数字经济有助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如何充分利用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质”与“量”的转变。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最大也是最独特的优势在于,在数字经济1.0时代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产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在数字经济2.0相关技术领域(如5G技术等)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因此在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具有突出的产业规模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升级不仅可以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市场机遇,还可以通过其他产业的巨大需求刺激新兴数字产业的不断创新,进而通过技术渗透和传统部门再次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新老产业的协调发展。对相当多的经济体来说,在数字经济2.0时代到来之前,它们的经济结构经历了大规模的“去工业化”。当智能制造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趋势时,它已经失去了“制造”的基础。
然而,要将这一最大和最独特的优势转化为真正的发展势头,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数字经济2.0需要克服“两个陷阱”,占领“两个高点”,才能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引擎作用。“两个陷阱”是指产业体系的结构陷阱和生活服务业的红利陷阱;“两个高点”是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技术高点。
所谓产业体系的结构陷阱,就是在向中高收入水平迈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老工业衰退而新工业增长缓慢的现象。具体来说,整个产业体系面临结构性陷阱,传统产业主导但增长下降,新兴产业增长但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发展阻力大。传统产业增长的持续下滑会对现有产业链结构产生影响,导致产业链转移或断裂,使国内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失去基础;目前,新兴产业在中国GDP中的比重仍然相对较小,不足以支撑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如果新兴产业不能渗透、拉动和升级传统产业,必然会影响产业基础的升级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成为制约中国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的瓶颈。结合数字经济2.0时代的产业特征,要突破这一结构性陷阱,需要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形成电力部门、主导部门和基础设施的产业协同效应,进而对相关传统产业进行强有力的大范围渗透和升级。
所谓生活服务业红利陷阱,就是资本、人才、R&D过度集中在生活服务业,导致看似“合理”“去工业化”,看似“渐进式”的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巨大的内需市场和仍然可观的低成本劳动力,数字经济在中国生活服务业发展极其迅速。此外,由于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效率较低,资本、人才、R&D和
所谓“两高”,即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技术高,是世界各国的竞争领域,也是最终“爆发”数字经济潜力的关键突破。连接能源材料的三维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决定了技术革命的效率。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材料和能源的突破性发展,智能制造的生产率提高是有限的。在能源和材料没有革命性变化的前提下,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流通带来的根本性变化是资本流通的加速,节约各种成本——,原材料、能源和流通成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将提高消费者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而不是新能源和新材料驱动的从生产工具到最终产品的变化。在能源和材料匮乏等“终极成本”的颠覆性变化之前,智能制造只是同时实现了生产流程和流通流程的智能再造,其功能相当于扩展到消费和流通领域的智能汽车生产线。
从以往技术革命浪潮的发展来看,连接能源材料的三重维度变化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只有当三重技术维度中连接能源材料的部门形成强大的大协同的“合奏”声,才意味着技术革命的巨浪开始进入高潮。比如第二次技术革命浪潮中的煤-铁-蒸汽机良性循环,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中的钢铁、铁路、机械、电力之间的循环,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中的石油、汽车、公路、化工材料之间的循环,都是连接能源材料的三重技术维度中的“协同学”。在这种巨大的协同作用中,一个部门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另一个部门对其产品有更强的需求,一个部门的规模扩张是建立在另一个部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的。甚至第五次技术革命中——芯片和存储器的核心投入都是基于材料的“硅基革命”,而第六次技术革命中几个备受期待的新技术领域也需要连接能源材料。3D打印依靠纳米技术,4D打印依靠智能材料,可再生能源依靠储能材料而不是能源方法。智能制造的内容和方法不仅取决于“连接”能否实现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连接。
重视“两个高点”的目的在于连接能源材料三重技术维度的巨大协同作用。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结合我国的禀赋特点,实现连接能源材料的多部门、多产业的协调,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实现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战略机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成为当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共同焦点
着眼于材料和能源“两个高点”的创新突破,最终实现数字经济2.0的潜在释放,是实现第三次产业革命大红利的关键,也是提升21世纪中国产业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的关键。数字经济2.0领域的激烈竞争只是第六次技术革命制高点之战的集中表现,并不是全貌。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战略机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当前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共同焦点。结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既定目标和技术革命本身的内在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
第一,利用巨大的工业需求和国内市场需求,为连接能源材料三重技术维度的大协同创造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工业部门不仅涵盖了连接能源和材料的三重维度,而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可观的生产能力,每个技术维度都有相当的分工深度和企业数量。根据需求导向创新的原则,产业间的相互需求可以为“导向创新”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系统的规划,这些行业间巨大需求和国内终端消费需求的独特禀赋条件可以转化为中国创新的独特优势。
第二,以新基础设施为契机,为能源材料三重技术维度的巨大协同作用奠定产业发展基础。新基础设施涵盖5G基础设施、“一智一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涉及广泛的复杂产业协同。而且“新基础设施”规模相当大,不仅对应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也对应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它的实施和推广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协同过程。从长远来看,新基础设施所奠定的新基础设施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继续进行的基础。
第三,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的国家新体制,为连接能源材料三重技术维度的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创造条件。新的国家体制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激励约束兼容机制,还要统筹安排,克服市场经济的短期性和盲目性。通过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前瞻性布局和建立竞争制高点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可以有效推动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
第四,根据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技术和产品特点,弥补制度的不足,创新“制度基础设施”,最大限度释放数字经济2.0的潜在生产力。以数字经济2.0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数据已经成为生产的关键要素,围绕数据要素的使用、占有和剩余索取等一系列产权制度安排也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生产要素的内在要求。通过适当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如数据产权、数据安全、数据标准、数据监管等,在有效刺激数据生产的同时,实现和放大数据的网络效应、综合效应等正外部性,是提高数字生产要素效率的制度保障。
数字经济2.0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只有在最有价值和最困难的领域进行艰苦的创新和突破,才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建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全面提升生产链、价值链和供应链。聚焦数字经济2.0,聚焦连接能源材料的三重技术维度,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保证新一轮技术革命红利的关键。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更多作者观点,请参考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Journal 《数字经济的增长效能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