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广告想告诉你 一点都不难

历时近一年的“智能电视创业广告”民事公益诉讼终于结出硕果。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向法院主张,智能电视开机广告必须具备“一键关闭”功能,判决支持。电视广告终于可以关掉了,但是有些APP广告还是不能一键关掉。

微信朋友圈会推送个性化广告,根本找不到关闭选项。有些应用会强迫用户在使用前“欣赏”几十秒的广告,这很烦人。

12月16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连续15个月监测1600个不同类型应用的广告,发现“无法关闭”应用广告、“不可选择”个性化广告推荐等问题突出,部分应用广告还存在非法获取用户信息、未经用户许可下载新应用等问题。

获取用户信息,完成广告推荐

技术专家指出,大部分APP广告都是精准推送广告,大量APP广告也在后台采用竞价交易模式,这是基于从消费者那里获取大量信息。

“现在有了人像和跟踪技术,可以完全知道你要买什么或者猜测你要买什么。”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艳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据业内专家介绍,直接或间接获取用户数据、改进用户画像的方法有很多。用户数据最常见的来源仍然是用户的个人数据和浏览数据,包括搜索记录、在每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从哪个页面进入等。从而为用户创建一组带有多个标签的人像,例如“男性、研究生、40岁、高收入、已婚、有一个孩子、宠物等”。

不太引人注目的是嵌入在应用程序中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它是提供特定功能或服务的插件,如广告、支付、地图等。SDK的意义在于,当开发人员需要调用某个函数时,不需要从头开发,只需要访问SDK即可。

专家解释说,当App A和App B都采用同一个广告SDK时,App A和App B双方收集的数据都有可能上传到这个SDK,APP A和App B之间自然形成数据共享,用户在A上的搜索记录和使用习惯也有可能在B上有所体现。

的确,近年来,第三方SDK引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南方都市报12月22日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显示,对60个app的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发现每个app平均使用11.3个SDK。对20个头像SDK的评价结果显示,30%的SDK实际上获得的权利比官方文件中声明的更多,并涉嫌隐瞒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

APP广告真的不容易关掉

你可以把广告推给我,为什么我关不了?这也是APP广告最大的槽点之一。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提出可以给用户拍照和推送广告,但用户有知情权、控制权和删除权。”何艳哲说。

《广告法》规定,“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的,应当明确说明发送者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向接收者提供拒绝继续接收的方式”。对《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中600个应用的广告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58%的应用包含广告,69.7%的广告没有“关闭”按钮。同时发现只有14.5%的应用能够找到关闭入口的个性化广告推荐。

找到关门口就不那么容易关广告了。据媒体报道,记者在专家指导下,通过“I-设置-关于微信-《微信隐私保护指引》-腾讯《隐私政策》-广告-关于广告-如何管理你看到的广告-管理-个性化推荐广告-登录”等10多页关闭了微信朋友圈的个性化广告推荐功能。但微信也提醒,关闭此功能后,“你还是会看到广告,但相关性会降低”;而且用户主动选择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的有效期只有6个月。如果不重复以上操作,微信朋友圈会自动推荐个性化广告。

给用户一个说不的机会

至于APP广告发布平台不给消费者关闭广告的权利这一目的,何艳哲分析说,这与免费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关。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在网上免费获取信息,但商家总是在盈利,广告无疑是支持他们的好方法。如果所有人都关闭广告,这种商业模式就无法得到支持。

其实,何艳哲本人并不反感网络上的跨平台广告,因为他知道,中间传递的信息是针对设备用户的头像,而不是手机号、身份证号、地址等个人可识别信息。“我们不会完全禁止个性化广告。如果没有个性化的广告,我们只能回到传统媒体的广告时代。”何艳哲说,不过商家要适度推送广告,给用户关闭的权利。

何艳哲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广告逻辑不够透明。确保消费者知道APP收集了哪些个人数据,这些数据的目的是什么,我是否可以禁止别人使用这些数据。

比如在Google上,用户可以看到系统根据个人喜好生成的一系列标签,包括学历、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宠物等。让人们知道Google可能会推送什么。同时,谷歌用户也可以选择一键关闭个性化推送。

好在针对这种广告乱象,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严打。今年7月,工信部发布《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通知》,重点针对APP、SDK非法处理个人信息、设置障碍、频繁骚扰用户、欺骗误导用户、未落实应用分发平台责任等问题。

据统计,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国内市场检测到的应用数量超过350万。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言人、信息与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12月24日表示,截至目前,已有52万款应用进行了技术测试,并发现了一些有问题的应用。已有1571款非法应用被责令整改,500款被公开通报。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直接下架,涉及120。

"只有标准化才能实现监督检验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说。为此,工信部制定了《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的10项标准。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原则,如消费者特别关注的“最低必要性”,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涉及通讯录、录音、人脸、位置、图片、软件列表、设备、录像等信息收集和使用规范。

同时,严格遵守广告和广告主的合规性,也是保护消费者安全的重要防线。业内专家表示,APP发布商应履行审核广告内容的义务,为消费者“留好屏障”。

“APP总想实现数据,却忽略了数据应该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只有转化成这样的概念,才能变得更好更安全,才能更有前途。”何艳哲强调。

相关链接

APP偷听我们的对话?技术上可行,商业上不必要

许多人在生活中有相似的经历,如果谈话中涉及到什么,他们很快就会收到相应的a

何艳哲说,APP窃听理论上是可行的,只要打开手机录音权限,就可以实现录音。但是手机操作系统会为录音权限设置开关和提醒,这样会很容易被发现,录音也很难隐藏。

“一旦被发现,就会形成真正的锤子,未经用户许可收集敏感的个人信息就是违法。冒这么大的风险,推一个广告,对业务来说,得不偿失。”何艳哲说,而且窃听会形成大量的语音信息,需要存储、过滤、提取,成本非常高。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会产生APP偷听我们谈话的错觉,何艳哲说,比如你走进一家耐克店,发现一个朋友圈推的耐克广告,就觉得会有问题。但其实耐克可能已经把这个广告推给全国10亿网友了,而你只是刚好在店里。

何艳哲说,他们在测试用户常用的一千多个app时,没有发现任何app窃听。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