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模型和物联网应用广泛 智能建筑迎来新机遇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发展黄金期,智能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文《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产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加大智能建筑在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应用。推动建筑业从智能建筑向智能建筑转变,形成集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组装、运营为一体的智能建筑产业体系

AI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

目前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运维、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概念、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房地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中。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科技司副司长万春介绍,北京市从2017年开始建设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已有84个项目纳入示范项目范围,涵盖住房建设和冬奥会场馆、新机场、学校、医院、办公、住宅、桥梁、高速公路、地铁、管道走廊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据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南校区工程积极引进中建八局承包的“建筑信息模型智能技术”,采用中建集团自主研发的“云珠智联系统”,对工程监控、质量、安全、进度等多模块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比如通过全息成像技术,对项目医疗功能室精装方案进行虚拟模型展示,根据不同的施工进度进行舞台展示,让工人沉浸在使用安全VR设备的体验教育中,提高对规范施工操作的重视程度;现场管理采用人脸违章捕捉系统,对吸烟、不戴安全帽等不文明行为实现实时报警提示,防止事故发生;工程施工中的焊接、钻孔、放线等环节,通过机器人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装配施工作为智能施工的两种常用手段,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北京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联盟技术中心主任赵鑫速滑表示,智能建筑旨在进一步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建筑流程的智能应用。在施工中,可以对工人、设备和材料进行智能管理,从而可以实时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施工管理。

智慧建造任重道远

根据本次发布的《意见》,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筑与建筑产业化协调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整体产业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筑”核心竞争力全球领先,建筑产业化已全面实现,成为世界智能建筑强国。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智能建筑市场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并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增长,未来市场可达数万亿元。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各地,智慧建筑都被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高度,并得到了重点推广。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马志亮在一次采访中说

马志亮认为,中国的骨干企业目前在智能施工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大型复杂项目中智能施工方法的应用方面。比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使施工过程更加可控,减少浪费;智能施工现场系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项目施工进度、成本、质量和安全的管理水平。据统计,相关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建设成本7%,缩短建设周期10%,这与中国成为“基础设施狂人”密切相关。但总的来说,与制造业相比,建筑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很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属性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目前,智能建筑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培养适应行业需求和发展的人才成为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见》强调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据悉,近年来,教育部已批准25所高校开设“智能建筑”专业,培养智能建筑专业人才。“智慧建筑任忠任重道远。智能建筑需要高科技的综合应用。技术创新离不开教育支持,也离不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马志亮说。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