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千年前,欧阳修就用一首短短的诗
写尽了元宵节的热闹与美好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赏灯、猜灯谜、吃元宵丸
是元宵节延续至今的庆祝活动
福州,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人文
元宵丸在此早已成了一道日常美食
但又带着一些神奇的味道
“迎世遗·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20年八闽美食非遗购物节,今日正式进入福州专场,带大家走近这些别样的“非遗味道”,本期特稿的主角,就是福州元宵丸。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担任指导单位,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沙县人民政府主办,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协办,沙县文体和旅游局承办。
一碗元宵,百年传承
元宵,作为福州传统风味小吃。其形如元宝,有发财团圆之意。要做好一碗元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小一碗元宵,其精妙之处又在何处呢?

小福州元宵,大都用肉馅,其特点是馅味美,皮柔润,讲究“一不黏齿,二会脱‘核’”。

老一辈的福州人对元宵丸的味道是十分讲究的,耳聋伯元宵丸一直是许多人记忆中的好味道。

耳聋伯元宵丸,始于1903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四代传承人。
1
林炳祥
耳聋伯元宵丸制作技艺创始人林炳祥生于1888年,从事元宵丸制作三十余年。
2
林桂芳
第二代传承人林桂芳先生生于1908年,绰号耳聋伯,15岁起就自立门户创立耳聋伯品牌;改革开放后,林桂芳先生向工商局部门申请开办耳聋伯元宵丸小吃店。
3
林英德
1980年,25岁的林英德以耳聋伯技艺传承人身份接手耳聋伯元宵店日常管理工作。
4
林威
2011年,第四代传承人林威作为耳聋伯元宵丸创始人林桂芳的孙子,正式全面接管耳聋伯元宵店。

在第四代传承人林威的拼搏下,它已多次荣获省市相关部门授予福州市知名商标、福建金牌老字号、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小小元宵 大大技艺
耳聋伯元宵丸能成为闽都饮食文化的重要名片。离不开精妙的技艺。由皮至馅,大有讲究。

元宵丸以肉为馅,以米齐为皮。肉馅要用当天现杀的优质上等后猪腿肉。肥瘦各半,剔除筋后手工剁肉,经调配并加入秘方制成咸式肉馅。皮糯馅香,Q弹但不粘齿,饱含油汁,香而不腻,回味无穷。

福州话说为“米齐”,是以七分糯米、三分粳米,混合水浸后研磨,要求磨细,变成米浆。



储于米袋中压干成为“米齐 ”,又叫生米齐 ,先用一些生米齐在开水中煮熟叫“熟米齐 ”。
把生熟米齐混和研揉,需达到不干不软,不粘手,用手捏成形不裂开,才能做出不粘齿的元宵皮。

把生熟米齐混和研揉,需达到不干不软,不粘手,用手捏成形不裂开,才能做出不粘齿的元宵皮。


随后把米齐搓成小团,随后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旋转捏出小形袋。最后,用小筷子夹上肉馅填入袋中,袋口对压在一折,形似小木鱼,经过以上这些工序后,一个美味可口的元宵丸才算包成了。

品鉴岁月,匠心传递
一种手艺传承百年,延续至今
一碗元宵,承载百年福州记忆
时过百年仍能品鉴出岁月的味道
是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
传承延续至今

尝上一口元宵丸
犹如穿梭于时光之中
感受来自一百多年前
专属于榕城的记忆

耳聋伯元宵丸
不断改进原有的制作技艺
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现如今,根据市场需求
增加了多种营销模式

这一碗百年传承的手工元宵丸
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品尝
“2020年八闽美食非遗购物节”
为你献上一碗最正宗的元宵丸
非遗美食 边看边买
6月13日-30日
2020年八闽美食非遗购物节期间
关注“沙县文旅”公众号
本次活动线上会场
还为大家准备了超多互动福利!
参与指定互动就可以赚取相应积分
积分可兑换包邮好礼!

还有非遗传承人“空中课堂”
手把手教你做正宗非遗美食

八闽非遗美食巡礼
福州篇
佛跳墙
肉燕
茉莉花茶
关注“沙县文旅”订阅号
为你一一道来
更多美食敬请期待
“小吃名都,崇绿乡土”
“实说实干,敢拼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