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上海私人剧团的10部原创新作《根深叶茂》

为了向在抗疫第一线战斗的英雄们致敬,袁新东海剧团创作了第一部抗疫沪剧《玉兰花开》。图为舞蹈美概念的海报。(照片由袁新东海剧团提供)

在文学艺术繁荣的上海,哪一部戏剧在市民中最有根基、最受欢迎?经过一年的调查,上海演出行业协会给出的答案是——是沪剧。在上海的300多所私立院校中,上海歌剧院的数量和表演都位居第一。此外,大量的沪剧演唱队和沪剧社团活跃在基层社区。他们活跃在商演的舞台上,也服务于上海的街道,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

从今天起,由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主办的上海“首届沪剧月”演出正式拉开帷幕。随着卫生防疫工作的正常化,上海市10个民营剧团的10首新作将在上海演出一个月,分别是文汇上海剧团、袁新东上海剧团、沁园上海剧团、蔡芳上海剧团、华子上海剧团、九汉上海剧团、沪林上海剧团、民族音乐上海剧团、海天上海剧团、龙运上海剧团。其中,不仅有多年来参与上海优秀民办高校和团体演出的“老战士”,也有出生不久却在观众心中建立了声誉的“新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诠释普通人的生活,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讲述感人的故事。

从民间出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它在城市农村充满活力

“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化码头,新兴的文化表演形式层出不穷,但沪剧的观众并没有流失。”上海市表演行业协会会长魏徵说:“沪剧的深厚根基的确是有‘土壤’的!”作为上海本土的非遗剧种,沪剧有着独特的培育土壤。“然而,传承这门艺术离不开人才的传承和创作的延续。”

今晚在九曲未来艺术中心的首演是由上海琴苑剧团原创的上海歌剧《银杏树下》。该剧之前已经试演了十多次,而简化版的“社区版”已经深入基层,邀请观众对其进行20多次评价。沁园剧团团长秦王和创作团队仍在精益求精,不断调整舞台表现。“有热情的观众打电话来纠正我。插秧动作应该一个接一个,而不是一左一右。我们的表现是不合理的。”秦王说,观众是作品的真正“老师”,一部合格的舞台作品应该经得起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在不断的表演中润色和修正它,并趋于成熟。在这种创作态度下,近20年的发展中,沁源沪剧团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成为各区文化分布菜单中的“必选”。每年,它深入到城市的200多个基层单位,把沪剧艺术送到普通百姓的家门口。

今年,有4万多名医务人员支持湖北。为了向在抗疫第一线战斗的英雄们致敬,袁新东海剧团创作了第一部抗疫沪剧《玉兰花开》。由于有些场景需要演员戴口罩和护目镜来表演,并且考虑到麦克风的音质会受到影响,海剧团团长沈和创作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最终为舞台定制了一个特殊的口罩。“换衣服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通常,在后台着装需要几十秒钟,但如果防护服穿得不好,则需要一两分钟。”申向记者讲述了他创作中的各种细节。正是这些“小”点反映了他作品的质量。

《我周围的故事》成为创作热点,展现了红色文化、上海文化和江南文化

可喜的是,上海一批优秀的民营上海剧团在创作上不断取得进步,逐渐摆脱了单一的唱腔和封面,“他们身边的故事”成为近年来创作的焦点。“上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上海文化和江南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基因”不仅仅是存在于博物馆和文化历史博物馆中的历史材料,它们只是流传在周围的活生生的历史和记忆。”文汇报上海剧团团长王会理说:“沪剧不仅根深蒂固,而且开花结果。”“沪剧月”搭建的这个平台,将进一步推动沪剧艺术的创新与传承,让地方戏曲创作与时俱进,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

例如,上海民族歌舞团推出的《板桥霜》,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闵行区地下党为了国家的正义,不惜流血牺牲的故事。上海龙运剧团通过a 《相约梅家弄》,艺术地再现了梅陇地区革命历史斗争的史诗和地方人文风情。华子海剧团的《华家儿女》以曹操人民抗日战争的真实史实为基础,再现了民间英雄的悲歌.这些新编的沪剧原著,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屈伸的一曲一拍一式,而且展现了上海的红色文化,同时也给观众一种更深的党和国家的归属感。

沪林沪剧团成立于2015年,位于林三地区,是当地成立的第一个民营戏班。去年,剧团发行了原创作品《人间自有真情在》,并围绕家庭纽带演绎了50 ——个感人的故事。剧中人物对人心向善的艺术刻画打动了观众,剧中人物呈现的林三特产“老八样”让观众喜笑颜开,充满了浓郁的“家”味,也体现了当地文化和海派特色。

上海文汇剧团的大型原创沪剧《心归何处》聚焦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大历史背景,描绘了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十几年的深厚感情,表现了人与城市之间的羁绊和人与时代之间的深切关怀。来自松江九亭的九汉湖剧团有着更为历史的视角,从时代的角度重新诠释了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唱老歌》。(记者童伟静)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