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前哨》将把五位左翼联盟烈士的肖像带到舞台上

以“左联五烈士”为主题的大型原创剧《前哨》日前召开了剧本学习会,引起了学术界、评论界和戏剧界的广泛关注。《前哨》集中讲述了“左联五杰”和左翼革命文学的历史背景。业内人士认为,发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些专家在剧本研究会上指出,该剧的编剧黄长勇是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创作的。在过去的两年里,剧本大纲很容易起草,这使得《前哨》有了文学戏剧的厚度;史料的深入挖掘带来了人物情感的真实和丰富;戏剧的结构和叙事不乏创新的亮点,除了严谨而坚实的历史文献之外,还兼具浪漫和诗意。

柔石、傅吟秋、胡冶坪、冯铿、李秋实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都是30岁以下的文艺青年。柔石的小说《二月》、傅吟诗《别了,哥哥》、胡冶坪的短篇小说《我们》等左翼文学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翻开了辉煌的一页。今天的人们应该如何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信仰和选择,以及他们的无畏和牺牲?这个历史时空和当代生活之间有什么联系?——以高质量的舞台艺术作品回应了这些问题,这对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王洪胜教授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左联五位烈士牺牲90周年。“戏剧《圣徒》的创作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时间印记,这个印记是在恰当的时间诞生的,并且带有一种使命感。”

复旦大学中文系高元宝教授认为,《前哨》的亮点之一是剧作家通过对现代文学特别是左翼联盟史的深入研究,从历史事实中发现的戏剧因素。“文艺剧”这一概念将一举突破历史剧“有的史实,有的虚构”的固化模式,在更高的艺术现实层面上彻底突破纪实与虚构的藩篱。只有这样,戏剧舞台才能释放出更丰富的艺术冲击力。

作为一部重新发现、追寻和珍惜革命历史和烈士的大型诗剧,《前哨》必须突破传统文学剧的局限,在艺术表现上进行创新,才能让走进剧场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作品巧妙地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具有“戏中戏”、“以现实追溯历史”、“以历史反映现实”三种交叉结构。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主任小莹说:“剧本的叙事以精神追问为线索,跌宕起伏。剧中人物的表达在分离效果上追求哲学思辨,运用影像来烘托叙事,时空的转换凸显出良好的舞台视听效果。”王洪胜说:“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期待这部剧,“它未来的舞台呈现是深刻而华丽的。”

据悉,该剧《前哨》由上海戏剧学院和龙华烈士陵园联合制作,由该剧年轻导演马俊峰执导,预计将于明年4月与观众见面。(记者童伟静)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