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爵士上海中心演出照片。(照片由林肯爵士上海中心提供)
以浦江夜景为幕,在游船上听一首《美景在哪里》;“沉浸”在网上名人书店和热门酒吧的一出好戏里;在“老字号”美食地标遭遇古风一闪……这是本地文艺青年和来沪游客最流行的文艺消费模式之一。
遍布黄埔、静安、长宁、虹口、徐汇、杨浦等地,突破原有经营范围,新增60家具有表演艺术属性的“新剧场”,聚合新节目、新风格、新业态;一年6000多场演出,为申城演艺与商旅成功结合开辟了无数“新空间”。正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光润所言,“新演艺空间”在上海的蓬勃兴起,开辟了艺术与旅游、艺术消费相结合的新模式、新路径,让人耳目一新的城市夜景动人之美,凸显了上海“亚洲演艺之都”的繁荣与活力。
演艺资源深度整合,场馆与演员共同打造新的合作模式
去年5月,上海市演艺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了国内《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试行版)》 ——“新演艺空间”模式,并挂牌大世界、水上舞台、林肯爵士上海中心、和平饭店等上海首批十个“新演艺空间”。
看起来像剧场,不像剧场,但比剧场——好。“演艺新空间”才是最重要的。“伴随‘表演艺术新空间’的诞生而来的是产业思维的创新。它不再是简单的表演空间形式,它只与表演者有租赁关系。在舞台上和舞台下,它显然遵循传统的套路,但主动参与创作,”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主席魏徵说。“在这种新的业务整合下,场馆和表演者携手分享、整合和重新发现双方的资源。”
到今年5月底,该市现有的“新表演艺术空间”总数已增加到60个,每年共有6000多场表演。其中以水上舞台和林肯爵士上海中心为代表的16个“演艺新空间”,占全年演出总量的60%以上。打破传统的常规运作模式,使“演艺新空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包容性和协调性。即使面对疫情带来的商业压力,“演艺新空间”模式也经受住了考验,有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位于黄浦区“演艺世界”的林肯爵士上海中心,即使没有爵士音乐家温顿马萨利斯的出席,也不影响其高质量的音乐节目被歌迷传承。如今,林肯爵士上海中心已经成为国内爵士大师们相互较量的舞台。一周四场总是座无虚席。在最近的节目单上,伊克拉木乐队、曹侃原创曲目、爵士钢琴大师经典音乐会、田国安五重奏等都非常精彩。传统专业剧院与“新剧院”之间文化艺术活动的流通,促进了整个文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多样性促进了文化旅游消费的升级,激发了城市夜文化的活力
“演艺新空间”的开发推动了一批极具人格魅力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的诞生,激发了上海夜经济的文化活力。
黄浦江上,上海首批户外“演艺新空间”之一的在线名人邮轮“快乐船长8号”停靠码头。它把昆曲这种“非遗”剧种推向了旅游一线。在携程上。这个368元的套餐是今年夏天申城文化旅游的“热门”项目。在浦江游船上欣赏美景听昆曲,在璀璨的夜色中听上海昆剧团的年轻演员在陆家嘴的“天幕”下低语吟唱,体验时空的神奇魅力。
如今,该市300多所注册的私立院校通过跨境和破圈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新平台和机会。在上海商务旅客常去的大红桥地区,康德酒店的常驻表演是众所周知的。上海高级私人话剧团——上海现代人剧社与康德斯酒店深度合作,为酒店“第十二力量”酒吧创作了《我只是一个过客》 《蝙蝠的回忆》等多部环保剧。演艺资源的到来赋予了消费和服务更多的文化内涵,极大地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休闲和社会需求。上海现代人话剧社社长张宇表示,“民营演艺新空间剧团”联手,催生了很多创新演艺产业的“民营定制”。由表演赋能的“演艺新空间”,有望走上IP之路,成为拥有品牌粉丝的“表演店”。
淮海路上的商业综合体K11,也是上海“演艺新空间”之一。由音乐会、花园聚会和非遗产展览组成的文化体验矩阵将更多的文化流引入了这个时尚的消费空间。今年夏天,大世界的驻地演出非常受欢迎。仅皮影戏和艺术指导就有100多场演出。与颤音平台和网络名人的深度合作,让大世界在线频频“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