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播出两季获得高口碑高收视率的文化综艺《朗读者》升级回归。作为《朗读者》第三季的开播活动,《一平方米》直播阅读节目于16日6时27分在北京、武汉、厦门开播,读者进入一平米的阅读馆进行直播阅读,不到半小时就吸引了数万人观看。随着各种泛娱乐综艺节目充斥屏幕,《朗读者》被观众评为“综艺”。在网络时代的信息茧房里,在碎片化、功利性阅读的潮流中,受众在声音的引领下重新获得了广阔而沉重的精神世界。
早在《朗读者》第二季,节目制作人、总导演、主持人董卿就在思考如何让节目走得更深更远,避免陷入自我重复的陷阱。除了始终如一的人文情怀和文学底蕴,《朗读者》第三季,借助新媒体升级和主题升级,将从“一人一段文字”转变为“读心术”,从单向交流转变为双向互动,让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供沉思的读书,让每个人都成为读者。
72小时慢直播打造新媒体节目样态
前两季播出《朗读者》时,放置在全国28个城市151个标志性区域的阅报亭受到热烈欢迎。遗憾的是,前两季的节目并没有给走进阅读亭的普通读者太多镜头,而第三季的《一平方米》节目不仅为普通人的声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促进了节目向综合媒体产品的升级,实现了观众向自己新媒体平台用户的转型。
在北京、武汉和厦门,一项为期三天、24小时的现场阅读计划正在启动。作为第三季的试点节目,《一平方米》试图通过城市景观动态直播、现场阅读、现场采访、互动屏幕等方式,打造全新的新媒体节目风格。《一平方米》采用慢速直播和连接方式,大大提高了节目的互动性。比如董卿会在北京的阅报亭外听三个阅报亭录下的声音,与亭内的读者随意互动。此外,阅读亭还出现了其他惊喜嘉宾,呈现出“动、动、快、慢”的新媒体风格。
这一季的另一个新媒体探索是稍后播出的衍生品牌节目《一万公里》。这是一个专为新媒体设计的半录制的户外文化节目,将带领观众走出画室,走向乡镇,走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聆听故事,解读乡愁,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平米”和“一万公里”的结合,会让观众看到天地,看到众生,看到自己。
聚焦日常烟火,汇聚点滴星光
除了新媒体升级,新一季《朗读者》的主题选择会更社会化,更有同理心。
新一季《朗读者》,话语权将发放给每一个普通观众,一平米的小阅亭将成为交流经验的场所,让人们自由表达,发出独特的声音。节目将更多地关注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关注社会话题,以及展馆外的真实交通和城市日夜。通过将朗读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共鸣和共鸣。
在阅读馆直播的城市评选中,节目组也煞费苦心:首都北京作为文化政治中心,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人。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相互学习而丰富”;江城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这座涅槃重生的城市,恢复了多彩的生活新常态,需要我们一起见证;厦门,绿岛,是改革开放的门户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独特的闽南习俗相遇。
董卿透露,三地的读书亭都邀请了特别的客人。比如厦门阅读馆的第一号读者是在厦门生活了30多年的厦门大学外国教授潘,“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北京读书馆的第一位读者是著名演员濮存昕,其他特邀读者包括在收容所医院读书的高三女生等。他们的故事会融合到各种普通人的故事里。
“其实一平米指的是读书亭的面积。它很小,只能容纳两三个人站在里面,但是它很大,里面承载的情绪很难估计。”董卿说,读书亭是分布在社会上的“情感收藏家”。“走进阅读馆的每一个人,也许只是微弱的一束光,但无数的星星可以是一把火炬,照亮这个时代,照亮我们的未来。”(记者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