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打乱发展步伐,上海的电影创作、投资、人才、观众都不会冷。随着新一轮推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申请和评估的进一步开展,2020年上海电影在政策杠杆和机制护航下交出的专项答卷浮出水面。
截至11月16日,上海市票房8.93亿元,以今年的市场规模和输出票房数据排名全国各城市第一;7月20日以来,上海341家电影院再次拥抱观众,复工率达到92.16%。政策的沃土也在乎创造的热情。2020年以来,上海完成电影60部,上海出品电影14部进入影院,累计票房约4.83亿元;与此同时,上海已申报新电影209部,占全国总量的10.3%,较2019年的7.7%上升近3个百分点。
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为中国电影市场重启打响第一枪,积极推动新电影落户元旦春节,“上海出品”继续呈现。在继续扶持行业复苏的同时,上海也有望成为中国电影后续市场的主力军。
政府服务不打,上海电影市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被忽视
一系列数据都指向上海电影产业基本面在特殊时期仍在改善的事实。如果能在2020年全球电影业遭受重创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判断,上海又怎么会有信心呢?
可以看到红星影业上海市高级经理叶华。“从春节后全国恢复工作开始,到国庆节,上海在城市一级和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发起了各种倡议和服务。解决一些电影院的燃眉之急。”
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份开始,上海先后出台了抗疫企业“28条”、扶持文化企业“20条”。第一次是救助按暂停键的行业;7月20日全国院线有序复线前,上海院线停办补贴向社会公示并开始发放;上海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电影局为造福人民、服务行业,与淘宝电影、猫眼电影两大票务平台合作,推出为期三个月的“观影惠民季”,对购票观众给予精准补贴。上海除了推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效推动院线行业复苏外,还率先为全国院线复业进行体检,并启动防疫标准。
在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上海政府对电影行业的服务一直是“从不封闭”的。上海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第一时间掩盖电影市场,是从防疫、惠民、惠企出发的。
7月20日起复业上海电影市场:在前期复业稳步启动、上海国际电影节带来的整体助推、回民季不断储能后,国庆期间上海观影热情得到充分释放,成为“春晚”最活跃的城市。8天长假期间,上海票房贡献2.21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5.6%,日均、单日、总票房数据均位列全国城市榜第一。其中,上海国庆票房甚至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
机制引领创作,主旋律、重要节点、重要日程,“上海制造”不在
疫情过后,影院重启,第一天上映的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上海出品”;《荞麦疯长》 《白云之下》,利用上海国际电影节平台造势,为国内mark注入第一波热能
2014年,上海九个部门联合推出《急先锋》,每年拨款2亿元支持电影创作,奖励优秀电影,发展电影产业,培养电影人才,加强电影批评。依托专项资金,许多重大主题、重点项目在选题孵化阶段就进入了支持范围。——.专家们不仅从“一出戏的基础”开始把脉,提高创作质量,还通过背书机制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金。总之,“沪产”在机制引领创造的引导下,可以在各级市场开花结果。
目前《1921》 《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已经在今年年底备案;经济调查题材《晴雅集》和喜剧片《温暖的抱抱》也约好了除夕;《猎狐行动》 《阳光姐妹淘》春节预定两部商业大片。市场普遍看好,这些“上海制作”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等重要时间点的到来,《刺杀小说家》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潮汹涌》等反映时代精神的电影也将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上海电影人有过这样的愿景,“在每个主要时间节点,制作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著,是上海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席记者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