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半部好剧”成长为佳作(怡海观澜)
“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表明了当下的戏剧创作者有打磨精品的潜质,而拙劣的气息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经典的诞生,是能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的创作人员的结晶。电视剧的创作要摆脱浮华浮躁,注重创作规律,让“半好剧”成长为佳作
无论是传统客厅里的“家庭乐趣”,还是移动终端前的“个人享受”,电视剧一直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产品。一部叙事扎实、情感真挚的作品,不仅是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好回忆。近年来,戏剧市场蓬勃发展,每年新剧数百部,播出一万多集,人们对高质量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这样的作品:它们有一部好剧的样子,一旦出现,就给了足够多的人看剧的期待。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也出现了人物语无伦次、剧情不合逻辑、结局仓促等问题。比如不久前,一部话题度高、题材清新、情感刻画细腻、演技精湛的家庭剧,一开播就获得了广泛好评。可惜下半场整体质量下降,口碑也下降了。这种“半好戏”目前还是比较常见的。
与一些一般作品相比,“虎头蛇尾”的作品让观众感到惋惜。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剧本不健全。由于其体积大、播出周期长、观看门槛低,该剧具有“陪伴”的属性。能否迅速与观众建立共情,是很多编剧创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编剧为了吸引眼球,会在剧集开头设置各种悬念,埋下各种伏笔,让观众快速融入其中。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和多线叙事的发展,人物数量越来越多,故事情节变得复杂,容易出现剧情衔接不畅、人物设定不一致等问题。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作家在写作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比如可以给每个角色设置一个详细的角色报告,这样不仅会让每个角色都充实,还能有效减少剧情的不一致性。一个好的编剧不仅要保持“局外人”的客观冷静,还要随时看故事前后的连贯性,在情感上充分投入到工作中,与剧中人物一起呼吸、欢笑,让塑造的人物感受到、被信任,否则人物只会成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虽然第一眼看上去很惊艳,但是看到之后很难产生共鸣。
戏剧创作是一个群体合作项目,避免“半好戏”现象需要全行业的支持。很多剧的拍摄周期比较紧,只设置了故事大纲或者前几集的内容来拍摄,没有给“一部剧之书”的创作留下足够的时间。为了赶上进度,有些作品往往是几个编剧合写,需要整体协调,避免不一致。
“半个好剧”的现象,也和现在的剧集盈利模式有关。据《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20》统计,仅2020年1-8月,新增电视剧60部,网剧162部。目前,网络视频平台是戏剧播出的重要渠道,戏剧也是每个平台吸引成员增加收入的重要起点。在这些视频平台上看剧,往往前几集是免费的,继续看的话需要购买“会员”。所以制作人往往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一部剧的前几集:把节奏紧凑、高潮迭起的内容放在前面,吸引观众付费。
不遗余力地打造一部作品的“开篇色彩”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聚集各种社会资源,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的文学创作者,如果只追求“短而快”,赚“快钱”,一部有可能成为精品剧的作品,就止步于“半部好戏”,让人“恨铁不成钢”。“半部好剧”的“希望”在于,它表明了当下的戏剧创作者有打磨精品的潜力,而拙劣的气息恰恰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为了写《大工匠》,编剧高满堂长期在工厂里体验生活;编剧刘和平在创作《北平无战事》时,将能找到的相关史料按时间整理成标签,覆盖了整面墙;为了拍好《大江大河》这部电影,主要创作团队严格控制细节,从如何在剧中吃一碗肉开始。水平高低,质量高低,但创作态度和追求决定了作品的最终品格。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大古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到《士兵突击》 《大明宫词》 《闯关东》 《潜伏》 《父母爱情》,再到最近一部走出国门,受到海外观众欢迎的网剧,经典的诞生,是创作人员耐得住寂寞,用心创作能力的结晶。期待中国的戏剧创作摆脱浮华浮躁,讲究创作规律,让“半好戏”成长为佳作。
(编辑:宋新瑞,闫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