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优质”与“高质”问题,是突破当前戏曲创作瓶颈的时代命题。著名戏剧评论家卢玉忠日前指出,创作水平是戏剧舞台艺术创作巅峰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的制作质量不断提高,但戏剧仍然匮乏,创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1)有唱无剧、跳无剧等现象很多;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上,部分作品主题不明确,故事情节冷漠不动人,存在造型化、同质化、片面性、构思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有的戏弄历史,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无端臆想描述历史,使历史虚无;有的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粗制滥造,炫耀。
吕玉忠的观点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业内人士认为每一个都是当下戏曲创作的关键。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提高艺术质量作为戏曲创作的生命线。
学院院长是负责创作质量的第一人
在吕玉忠看来,有些作品在合格线以下,首要责任在院领导。
一方面,作品中的问题首先是由创意策划中的问题造成的;要繁荣创作,就必须将创作规划从广泛、随机和直接转变为科学、精确和前瞻性。吕玉忠长期与相关部门和院校打交道,在做创作策划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如针对评价和检查的策划,创作项目不是建立在对这部剧的艺术特色和艺术实力的清晰认识上,为主要时间节点策划的项目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扎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创作环节。这些都导致项目最终明知做不到,急于上马,敷衍了事。
即使有很好的创作策划和主题创意,最终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排出什么样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院的负责人。鲁豫中认为,一个学院院长的判断力和决策力,决定了一部作品、一个团队、一个职业乃至一部戏剧的成败。所以作为研究所的负责人,“你不能给钱,我也不能在迷雾中被创作者的自我吹嘘所愚弄、愚弄和控制,但你要坚守艺术的底线,以‘坚持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恪守艺术良心。”在这个前提下,你要找到最合适的创作者。在这里,“最合适的创作者”的标准不是名气和地位,而是不同类型的主体因经验、阅历、学识、见识的不同而产生的适应和把握不同类型主体的能力。同样重要的是医院负责人的视力。“没有技术的创造,医院院长的审美眼光是不应该被接纳的。”。
正视自己的不足是创作者的职业涵养
说到具体的创作环节,创作者的技巧很重要。吕玉忠认为,创作者的第一职业涵养是自我意识: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行动、有感情、有责任、有追求的创作者,如果手中没有金刚钻,就不该拿自己做不到的瓷器作品,也不敢拿任何作品写任何题材。而是要结合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
有了这个前提,就可以谈剧本了。吕玉忠总结了戏剧剧本创作中卡住的五道坎:生活、思想、文学、人物、想象。比如生活是封闭的:剧作家不是从生活中打捞剧本,而是抓了一些素材后再写,从百度开始;比如想象:剧作家不能使用想象的翅膀,不能用形象的感受、思考和理解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他创作的剧本生硬感伤,一点生命力都没有。
鲁豫中也提到了现实题材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近两年来,随着现实题材的作品成为创作的焦点,一些作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也有一些作品受到了业界和外界的质疑。例如,一个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一上台就是假的。在吕玉忠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些简化了艺术创作,不符合艺术规律。他们单方面认为,只要有好的题材,好的模式,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不管题材是否适合舞台艺术创作,也不管题材能否戏剧化;有些人为了争夺时间和速度,而忽略了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每出现一个高级人物或模型,他们就立刻抢题材,导致思路先行,缺乏感染力;有的是创作者,缺乏修养和技巧,创作中急功近利。
准确的政策是各种戏剧发挥长处的重要条件
吕玉忠除了在策划和创作过程中不断纠正错误外,还指出戏曲创作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这离不开以德引领时尚,同时从根本上掌握艺术规律。
吕玉忠认为,不同的艺术门类和品种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渊源、艺术趋势和艺术特征,有各自适合的题材和表现风格。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有348部剧,需要密切关注其丰富性和独特性,在明确认知和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精准的政策,才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优势和劣势。比如上海“一团一策”的创新激励机制,就是精准政策的成功实践。历史证明,“一切艺术门类和品种,都只能从自身的历史传承、地域风情、文化精神、艺术特色等方面做出自己的选择,在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规律寻找发展的道路,培育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沃土,培育符合自身文化认同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