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热播历史剧里有趣的知识

目前正在播放由小说《大秦帝国》改编的历史剧《大秦赋》。很多细心的观众发现剧中的一些场景和服饰与秦代历史比较接近,古代礼仪也有详细的呈现。青铜器是绿色的吗?脸部捆绑怎么了?你在什么场合喝夫妻酒?热播剧里展示了很多有趣的历史知识。你明白吗?

古代青铜器是金的

" 《大秦赋》剧中很多神器道具都是精心准备的."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院教师赵云涛告诉记者,剧中展示的一些物品与当时的历史时代“挂钩”。

他介绍,比如华阳夫人的房间有一个虎鸟鼓,是模仿出土的战国文物。这件文物属于楚国,是一件具有浓郁楚文化特色的重要乐器。华阳夫人的娘家姓楚,所以这件器物就是她的嫁妆。

再比如莲鹤方壶和人形灯。莲鹤方壶属春秋中期,为青铜酒器或水器;人形灯模仿战国时期的齐形灯。古人总是把灯火通明的场景视为吉祥的标志,灯光不仅是一盏灯,也是温暖和希望的象征。

此外,剧中王召宫中还有两件器物,即豆类和坚果,它们也是先秦时期常见的器物。豆子是先秦时期的器皿和礼器,最初用来盛小米、小米等粮食,后来用来盛咸菜、肉酱等调味品。苗也是一种盛小米等食物的青铜器。剧中把贵族们用来喝酒的器具模仿成杯子,是一种古老的盛酒容器,也是一种古老的调和酒和水的器具。

"就青铜道具而言,这部戏没有《芈月传》年那样青铜化."赵云涛说青铜器的颜色很讲究。中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今天出土的青铜器多为绿松石,这是由于地下几千年的器物腐蚀氧化所致。“‘青铜’是现代人的名字。在商周铭文和汉代文献中,青铜称为‘金’,纯青铜称为‘金吉’,金是古代青铜器的原色。”

现场有历史典故

《大秦赋》剧中,部分场景还原了历史典故,成为观众和历史学家讨论的话题。

比如有一个场景:东周时期,你开门投降秦人,嘴里叼着一块玉。很多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个时候嘴里有玉?其实历史上这叫“面缚”,古人用它来表示投降,更多的是君主做的。

《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面缚”的故事。此后,金宋时期也有类似的记载,“缚脸”成为投降的礼仪。在历史学家眼里,玉是用来祭天的神器。给WINNER代表奴性与和平的意义,意味着国家命运的转变。

在古人眼里,出城投降的君主某种程度上是个将死之人,他们一般都是把他的双手反绑在背后。失败的大臣,跟随投降的君主,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穿上特殊的丧服。战胜的君主,通过“解缚收玉”的手段,解开投降君主的绳索,获得玉,相当于给投降者一个重生的机会,以示仁德。

很多观众对《大秦赋》中的战斗场景印象深刻,表现的是战国末期各国互相征服的场景。士兵的形状与秦始皇兵马俑非常相似。都是弯髻、高领、格子铠甲等。甚至单膝跪地。其中,秦桑国官兵反复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你说你没有衣服,你有和你儿子一样的衣服”,充满了与音乐氛围相协调的仪式感。

秦军口中的歌谣来自《诗经秦风无衣》,描述了秦军士兵在出征前高昂的斗志和共同的敌人。在这首诗中,“与子同袍”、“与子同衣”、“与子同衣”并不意味着“穿同一件衬衫、衬衫、衣服”。由此可见,这里的“一样”并不是指“一样的东西”,而是“一样的”。穿同样的衬衫更符合战歌的初衷。

腰间挂玉有什么寓意

不仅在《大秦赋》,在一些古装历史剧里也经常看到古代男人腰间挂着玉。与现代人对玉的装饰和审美功能不同,古代人对玉的道德意义更多地被赋予了道德功能。

在古代,男人腰上挂的玉源于玉的性格,常与君子的性格相提并论。《诗经小戎》语:“君子之言,温润如玉。”说君子,要温柔善良,人品如玉。《说文解字》总结了玉的五大特质:温润含蓄、内敛含蓄、质地透明、表里一致、声脆硬。在专家看来,古人视此为仁、义、智、勇、洁,成为君子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所以有句老话叫“君子不离身,无因”,现代人喜欢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腰间挂玉还是一种礼仪制度。《礼记玉藻》写道:“古之君必穿玉,右之角,左之宫羽,潮流是聚,夏尚周中,折尚满意。如果你上进了,你就升职了,然后你就唱歌。”

在古代,玉佩往往不是一块玉,但也有许多组成部分,所以它也被称为“玉佩集团”。《礼记》意味着玉佩只能以缓慢的速度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也提醒玉佩人,无论是走路还是骑马,动作和姿势都要轻柔从容。此外,玉佩撞击的声音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这是绅士行为光明磊落、不偷听、不偷看的比喻。因此,在古代,佩戴玉器也是通过外部手段加强人们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玉的使用和象征范围更广。虽然它不像古代那样强调道德的崇高,但它经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比如窈窕,抛砖引玉,金科玉,金玉等等。由此可见,玉所描述的人、事、物,更多的是赞美和歌颂。

最早的“饮酒”是什么

《大秦赋》也看到了很多涉及礼仪的场景,比如秦公子的加冕仪式,婚礼仪式。中国早期的礼仪文化是怎样的?

冠礼起源于周朝,是中国古代男性的成年仪式。《礼记》记载:“王冠,仪式的开始,也是最重要的。”加冕仪式是礼仪的起点。当一个男人年满20、22岁时,氏族长老按照传统为他举行一定的仪式,他的成年身份得到承认。

根据历史记载,秦国传统的加冕仪式通常在22岁举行。敬献冠礼时要加三次冠,称为“三加”。三个不同物体的冠代表不同的意义。第一次增加了王冠(类似于一块黑布),意味着加冕者享有治理人民的权力;第二次加皮(用白色鹿皮缝制的帽子)意味着加冕者应该参加兵役;第三次加爵(颜色像麻雀头,红色但略黑)表示加冕者有权参加祠堂祭祀。

《大秦赋》突出了“加三冠”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仪式最重要的部分。古语云:“国之大事,在于哀与哀。”加冕仪式结束后,加冕者有权参与国家事务。

在剧中,子楚和韩妮也被要求喝结婚酒,这是一种婚礼礼仪。是葫芦的一种,又名苦瓜,味苦不能吃,多用于制作瓢。在古代,人们结婚时用它作为盛酒的容器。

其实喝了酒,不仅传达了夫妻永不分离的意思,还有更深的含义。在古代,所有的酒都是在家里用谷物酿造的,酒精含量低,味道香甜可口,类似于酿酒和醪糟。夫妻俩的父母酿的甜酒倒进两个苦瓜瓢,表示夫妻双方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