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70年来青年形象的变化?谁在命名和定义青年?今天的年轻作家如何建立和改造自己?它们会为文学带来新鲜,破碎和直接的变化和可能性吗?在10月22日,由《十月》杂志和中国作家网络联合组织的“第十届青年论坛”第十期“当代文学的70年:文学与青年”,包括李洱、贺绍俊, 陈福民、刘琼、杨庆祥和许多其他著名作家和一线评论家再次讨论了文学和青年这个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
著名的批评家贺绍俊说:“ 1980年以后的先锋文学热潮为中国文学开辟了另一个空间,拓宽了当代文学的空间。这场文学革命已经摆脱了莫言、余华。格非、马原、残雪和其他文学青年。 80岁以后可以说是新世纪的文学青年,他们更沉浸在自我陶醉的青年文学中。”他强调了网络文学在新世纪发展中的开放,即中国文学空间的发展,新媒介的出现以及可能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掀起了另一场战场上的文学革命,他认为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内部机制的原因和外部机制的原因。就像100年前的白话运动,它主要是由外部机制引起的,1980年代发生的先锋文学潮的文学革命主要是由内部机制引起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认为“文学反映了我们的时间。如果文学可以塑造我们的现实,或者它会微妙地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文学中的青年形象不仅反映了时代或现实。它将超越时代,超越特定的个人环境,并成为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中国人民大学文理学院副校长杨庆祥说,谈论青年的形象或青年应该回到历史的起源点,青年的形象,青年的话语是非常现代的产物。他认为,在中国的背景下有两部作品值得研究。一个是李洱2的《少年中国说》,另一个是李洱3《新石头记》。一个强调文化的突破,另一个强调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关于青年和青年文化的两种现代观念。他提到青年话语和整个现代国家话语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思想的起源奠定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刘大先认为,青年的形象是年龄领先的,必须与老一辈的文化相呼应。他还指出,如果一个人对历史不负责任,他将死于历史的压力,要求对现代文学的起源进行回顾,并重新想象一个年轻的中国。
作家刘汀一直关注的主题是“城镇青年”。他说,从经济和社会角度看,该镇的年轻人现已成为中国群体。 “小城镇青年”是指人口在文化状况和心理状态方面不同于“城市青年”和“乡村青年”的方式。这个庞大的团体活跃于各种媒体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影响我们对当前青年形象和国家形象的理解。在文学层面上,没有“小镇青年”的特殊代表形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小镇青年”与现实中这个群体的生活是分开的。他们的心理,形象,精神状态和消费过程正在等待我们写作和更好地关注。 ”
中国,社会科学院唐乔的助理研究员,讨论了“海外年轻作家的写作”主题。在海外华人文学界,写作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回望祖国,另一种是生活在中国。但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以后作家的背景和写作风格与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作家不同。新一代的华语海外作家在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旅行,遭遇和融合方面不那么敏锐。他们在作品中呈现的是生活在双重边缘的其他人。 中国出国写作是当代文学界的普遍证据,这些共同表明了当前的情况。这对于海外青年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