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人心、聚宗谱的新篇章(中国体系面对面)

“艺术”引发了战争,“文学”温暖了人们的心。从春节晚会的新防疫节目到元宵节的特别防疫节目,从歌曲《坚信爱会赢》到《武汉伢》,从纪录片《中华医药 抗击疫情》到《在武汉》,从短片《各地美食为热干面加油》到《高校校花为武大樱花送祝福》……感人的节目,感人的歌曲和鼓舞人心的电影给人们无尽的信心和力量。在COVID-19抗击肺炎的斗争中,不仅文艺界,社会科学理论、新闻出版、对外宣传等各条战线也采取了积极行动,用笔尖写字、用镜头录音、用麦克风传递,凝聚了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出了新时代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强音。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制度的创新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制度相继建立和完善。从《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的颁布,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发布,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文化体制得到了新的部署,构建了“四梁八柱”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 固本培元筑根基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意识形态理论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旗帜和灯塔。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古典文化和艺术的复兴运动,但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思想准备,从而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以意识形态理论的突破为基础的。

随着历史的浪潮汹涌澎湃,真理的力量将是强大而深远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它像一轮灿烂的红日,驱散了旧世界的黑暗,照亮了人类通向理想社会的广阔道路。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理论、人民理论、实践理论、发展开放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170多年过去了,尽管世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中指出的历史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无限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从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史和新中国发展史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我们才找到了改变旧中国悲惨命运的正确道路,赢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建党、立国、富强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要加强这一点,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得到贯彻落实。

九章周龙,但一个衣领。思想领域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和活动之中。无论是理论武装还是新闻宣传,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网络建设管理,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脊梁”,紧紧围绕这一根本体系进行推进,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确保中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中国化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要任务是在新时期用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近年来,学习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取得了显著成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权威书籍相继推出,《平“语”近人》 《新时代学习大会》等一批电视理论节目大受欢迎,党的创新理论日益深入人心。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9100多万党员和14亿中国人民越来越意识到,在当代中国,只有这种思想,没有别的东西,能够领导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引导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 主流价值涵育人

在COVID-19与肺炎的激烈斗争中,出现了大量史诗般的先进模型和感人的故事。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党员干部,服从命令、敢于拼搏的人民战士,坚守岗位、昼夜值班的警察和社区工作者,真诚不知疲倦的志愿者,团结互助的人们.这些战争“流行病”英雄,尽管他们各自的职位不同,却给我们带来了相同的印象。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的力量和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家和国家的感情,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的集中反映,是人们辨别事物和是非的概念标准。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占据核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它就像一根“海针”,决定着文化的属性和特征;它就像一个“领航员”,引领着文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文化的建立和加强都有赖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引领力。中国文化之所以独特、源远流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和坚守。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礼、诚、耻、国四维”的思想,并经历了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国家层面的繁荣、民主、文明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正义与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奉献、诚信、友爱,都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是中国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决心追求的价值目标。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部署,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体系,凝聚灵魂,夯实基础,更好地建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和中国力量。

革命理想高于天堂。理想信念就像“主开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具有“只要教条是真,砍头不要紧”的义气,“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遇水则开山架桥”的大无畏气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理想信念的激励和鼓励。在新的时代,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还必须依靠理想和信念来积聚强大的力量。建立信仰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们的头脑中,这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来促进理想和信仰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进入法律法规是关键。如果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任何一种价值观,思想教育是重要的,法律规范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法律规范,并贯穿于法治实践中,法律才能符合全体人民的道德愿望,符合社会公共秩序和良好习惯,才能真正被人们所相信和遵守。近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等文件,推动法律法规进入快车道,力争用5-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全体人民通过“软要求”和“硬约束”真正内化在心中,外化在行动中。

诚信标准设定标准。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诚实的传统。诸如“搬柴立信”、“信守诺言”、“一个字后许下诺言”之类的典故是常见的,并且已经作为尊重道德和信守诺言的美丽话语流传下来。推进诚信建设,不仅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还要依靠制度的保障。近年来,中国着力完善制度,着力构建信用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体系,推进全国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在全社会形成了“重承诺、守信用”的良好态势。自2013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失信者名单信息披露制度。“老赖”们不仅被曝光在街头的大屏幕上,还被限制乘坐高铁、飞机和入住星级酒店,这已成为失信的典型例子。

三 舆论引导聚共识

这种流行病十分凶猛,影响着数亿人的心灵。在与COVID-19肺炎疫情的斗争中,CCTV 《新闻1+1》节目被反复搜索,并成为受疫情舆论积极引导的“交通大咖啡”。从联系钟南山院士发布人对人预警到采访武汉市主要领导公开救治,从关注疫情数量变化到分析日常疫情,从关注无症状感染者到跟踪海外疫情.该节目直接触及了事件的真相,回应了群众的关注,在引导公众舆论关注疫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疫情”的全过程中,各级各类媒体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出击,深入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准确发布疫情信息,生动报道感人的防疫故事,广泛普及防疫知识,及时回应社会关注。讲述中国的防疫故事.网上和网上共鸣同频,国内和国际互连,统筹考虑大事小事,有效地发挥了强信心、暖人心、聚人心的作用,以赢得民心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发展加速了媒体模式和舆论生态的重建,促进了传播模式的不断演进。新载体、新渠道、新应用、新平台不断涌现,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9.04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8.97亿,微信月用户超过11亿,颤音和快手日用户分别超过4亿和3亿。为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变化,必须着力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各项制度,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为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坚持“两个统一”的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把握好党性原则,树立“明星”。党管宣传和媒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任何媒体都必须表达自己的立场,传达自己的思想,影响人们的心灵,它们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结构如何变化,党性的铁律都不能改变。舆论工具一旦不在党和人民手中,就不会被党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所左右,其危害和灾难是不可想象的。西方媒体掌握在垄断资本集团手中,并受资本控制,因此它们不能成为客观公正的“社会工具”。我们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必须称为党,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和立场,把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更深。

在线和离线构建“同心圆”。媒体融合是渗透线上线下舆论领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大媒体纷纷抢滩互联网阵地,“手机优先”已成为共识。“中央厨房”广受欢迎,“沟通矩阵”不断扩大,“爆炸性产品”被频繁使用.从“添加”到“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逐渐融合为一体。特别是“学习强国”的学习平台已经建成,每天拥有超过1.81亿用户和8.3亿页面浏览量,深刻改变了网络舆情生态。如何使互联网的最大变量成为职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最重要的是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全面落实“两个所有制”的要求。不能有两个标准,“两个舆论场”、“特别新闻区”和“舆论飞地”。

占据舆论斗争的“制高点”。毛泽东同志说过:“谁像一支好笔?三千毛瑟精锐士兵。”开展舆论斗争对于把握舆论引导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的国际舆论格局,无知的人会哑口无言,失语的人会挨骂。他们应该敢于战斗,善于战斗,在气势和道德上压倒敌人。在COVID-19爆发肺炎期间,一些国家指责中国,竭力“抛弃”自己无效的防疫努力的责任,把中国当成替罪羊。我们旗帜鲜明地开展了舆论斗争,以合理的理由驳斥了他们,揭露了他们的谎言,让世界看到了他们的卑鄙行径和丑恶嘴脸。

四 文化兴盛润心田

2019年,浙江嘉兴图书馆失火。它只有158名员工,一年内开展了5000项活动,平均每天13项活动,有400多万名游客,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现象,成为当地图书馆的“第一流”。近年来,嘉兴市图书馆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总分馆制”,积极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使百年老图书馆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嘉兴人的文化家园,打造了一张美丽的名片

“嘉兴图书馆现象”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有3,196家公共图书馆和5,132家博物馆,其中许多非常受欢迎,节假日甚至很难买到门票。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的年产量居世界第一,电影的年产量居世界第二。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平衡不足的问题,这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拥有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生活。过去,这是一个“有或没有”的问题,但现在是一个“好或不好”的问题。文化建设也需要促进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提出要完善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造生产体系和机制,为从制度层面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和政策依据。

文化创造精品。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我和我的祖国》,从《小欢喜》到《庆余年》,从知识支付到网上春晚,从故宫的民族浪潮到敦煌的文化创造.近年来,中国的文化创作产品一直亮丽多彩,让人们尽情享受文化盛宴。文化产品是反映时代精神的载体,文化创造有广阔的舞台。推动文化繁荣,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扎根火热生活,写出蓬勃实践,反映人民心声,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彰显我们伟大时代的精神之美。

文化服务得到保障。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村村通广播电视、绿色电脑进西部、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重点文化项目。县域文化中心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已经实现,基本解决了落后地区群众看电影、听广播、看电视困难的问题。全会首次提出要完善人民文化权益保护体系,进一步将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更好地保障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产业双丰收。文化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还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承载着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激励人,一部精彩的舞台艺术节目可以震撼人,一首优美的歌曲可以激励人,一部感人的小说可以给人力量。许多作品,如《渴望》 《外来妹》 《平凡的世界》,深入人心,影响和鼓舞了无数人,成为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特征的生动写照。好的文化产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他们应该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这次全体会议为会议作出了重要的体制安排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12号。

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版。

3.《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版。

《人民日报》 (06版,2020年8月10日)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