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近强调,必须确保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其中,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灵活、适度和精确。中央政府强调“精确定位”,表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确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导向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脱困稳步发展。
今年上半年,金融政策的直接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任务目标,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发布并精心组织实施了支持企业延期还款和扩大信贷投放的两个直接工具,进一步将中小企业贷款偿还时间延长至2021年3月底,鼓励银行特别是地方法人银行办理延期偿还小微贷款,扩大发放小微企业综合效益贷款,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目前,这两个政策工具正在有序实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两个新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直接挂钩,将银行政策执行与激励挂钩,准确引导银行增加对普惠小微企业的服务,确保准确调控,大力支持企业稳定就业。
数据显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展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融资资金,预计支持当地企业银行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延期约3.7万亿元;普惠小微企业信贷支持计划提供了4000亿元的再融资资金,预计将推动当地企业银行发放约1万亿元的普惠小微企业信贷。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启动了第一个信贷支持计划,从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由地方法人银行发放合格信贷,涉及1170家地方法人银行和全国39万家小微企业。合格信用贷款本金709亿元,加权平均期限13.6个月,加权平均利率6.76%。
事实上,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发挥总量政策的作用,还可以发挥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摩擦,市场体系面临市场失灵的风险,现实中微观主体是异质的。如果货币政策只关注总量,会造成更大的结构性扭曲,总量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促进信贷资源流向要求更高、更具活力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激发金融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福利,也有助于实现更好的总量控制效果。
结构性货币政策在三个方面是有效的。一是建立积极的金融机构激励机制。通过设计激励相容机制,流动性可以发挥促进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作用,有效引导金融机构的行为,应对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影响,增加对实体经济关键领域的金融支持。二是建立“还款”机制,优化金融机构信贷。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和采取部分或全部偿付方式,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第三,发挥利率的导向作用。通过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利率中的导向作用,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引导利率,降低利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