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毛乌素沙地横跨陕西、内蒙古和宁夏,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过去,毛乌素有黄沙满天,“沙进人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十几年的治理,如今的毛乌素腹地树木葱郁,绿色成了主色调。毛乌素从“沙进人退”到“沙进人退”再到“人与沙和谐”的变绿秘诀是什么?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在“两山论”发表15周年之际,《人民日报》记者深入陕西、蒙古、宁夏,走访当地干部群众,推出“毛乌素变绿”系列报道,展示三地的治沙措施和成效,并以“毛乌素治沙样本”讲述了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的故事。
(注:干旱地区的流沙堆积称为沙漠,半干旱地区的流沙堆积称为沙。(
毛乌素,蒙古语的意思是坏水,或者一个什么都不生长的地方。过去,漫天黄沙的毛乌素沙地和广袤的沙漠迫使人们“退沙”,这已成为鄂尔多斯南部毛乌素沙地农牧民生活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内蒙古从未停止治理毛乌素沙地,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沙巢中植树。(照片由乌审旗宣传部提供)
生活在这片不毛之地的人们与沙漠化作斗争,“从沙地上要求草、水和树”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经过60年的治沙,从从前到后种植沙蒿,到飞播造林铺绿毯,到今天,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70%得到了有效治理,淳朴勤劳的内蒙古农牧民踏上了黄沙中坚实的绿色足迹。
包里戴乐(左一)带领农牧民控制风沙,种植绿色植物。(照片由乌审旗宣传部提供)
“记住,当种植第一棵柳树时,蒙古包将被流动的沙丘掩埋。如果你不种树,人们只能被沙子驱赶。”在乌审旗,一位83岁的植树“领头雁”戴乐,看着窗外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说道。回首往事,她被眼前的景色深深打动了。
红色基因代代传 敢向黄沙要绿茵
鲍里戴乐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人民日报在线陈照片
“我身上穿的那件烂皮袄,一根白沙梁,还有家里的几只黑山羊。”走进乌审旗乌审召的生态博物馆,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糟糕的生态状况。"勤劳是乌审旗造林治沙最具特色的红色基因."1953年,少年鲍日戴乐在食物不足、衣着不足、生活条件恶劣的困难条件下走出蒙古包,带领家乡人民走进沙巢植树种草。
乌审旗位于毛乌素沙漠腹地,总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约250万亩),流动沙丘占54%,可用草地仅占三分之一。贫穷会改变,而改变是有意义的。根据沙丘移动的特点,当地农牧民在沙丘的一侧种植沙柳和高等植物,以“阻挡”移动的沙丘。在沙丘的迎风面,沙丘被根部茂盛的沙蒿“牵引”。同时,沙蒿将在3-4年内逐步种植到沙丘顶部。“穿靴戴帽”、“堵前拉后”成为当时农牧民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手段。
经过几年的努力,乌审旗招募了更多的绿色植物,人们对防治荒漠化有了足够的信心。包日戴乐说:“看到树苗已经长大,每个人都开始相信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可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来改善!”
从1957年到1964年,乌审旗用了8年时间建成了2900亩高产稳产饲草基地,牲畜年产量由不足5万头增加到8.2万头。1960年,鲍日戴乐在北京被毛泽东主席接见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65年11月25日,乌兰夫题词f
虽然宝日戴乐把“人能治沙”的绿色信念埋藏在每一个农牧民心中,但治沙之路并不平坦。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中期,鄂尔多斯市荒漠化面积从解放初期的1763万亩扩大到5250万亩,鄂尔多斯北部毛乌素沙地与库布齐沙漠发生了握手。
乌兰陶勒盖国有林场过去防治农牧民荒漠化的情景。(照片由乌审旗宣传部提供)
"为了生存,防沙是重中之重!"乌审旗乌兰陶勒盖国有林场站长苏雅拉巴贾德(Suyala Bajard)在填写大学志愿者时选择了林草专业。毕业后,他投身于林场20年。乌审旗乌兰陶勒盖国有林场成立于1975年。它就像一个散布在毛乌素沙漠腹地的“绿色精灵”,为农牧民提供种苗和草种,传授治沙经验。
苏亚拉巴贾德接受了人民网的采访。人民日报在线陈照片
1979年,国家开始在“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实施为期70年的大规模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在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和先进治沙技术引进下,毛乌素沙地大规模开展了飞播造林种草。
“当你开始种树时,没有道路或水。你必须准备足够一天的干粮去植树造林,你甚至不能吃米饭。”望着眼前的绿色,苏亚拉巴贾德充满了自信。因为经过40多年的努力,林场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从成立初期的27%增加到今天的95%以上。
治沙造林的过程是艰巨而漫长的,需要国家政策的坚持和支持。“谁造谁有,谁让谁继承,长期不变”的国策实施后,鄂尔多斯“以户为单位”的造林热情开始高涨,遏制毛乌素沙地蔓延迎来了生态治理的“拐点”。
1985年,刚满20岁的殷从陕西嫁给了乌审旗的“京北堂”。它位于内蒙古和甘肃交界地区毛乌素沙地的深部。没有路,每次你出去,你只能在广阔的沙地上走几公里。“当我看到无尽的明沙时,我太傻了,无法在——里种植它。羊不能让它走,但我能活下去吗?”
尹摸着松树说:“我是种树,树是我的生命之根。”人民日报在线陈照片
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她下定决心要治沙造林。1986年,她和丈夫用他们的羊换了600多棵幼苗。每年四月土壤解冻后,丈夫和妻子在四五点钟带干粮和水到沙梁,并迅速种树。
“她刚开始种树时,我就去了。这是一种典型的蜂窝砂,周围有低矮的中圆形砂杆,极难控制。”在乌审旗林业局工作多年的谈起了尹,还称赞她在植树方面的顽强努力。
“首先,种植沙蒿,基本上固定流沙,然后在沙蒿带中间种植沙柳、胡杨、紫穗槐等灌木树种,一个个增加,一个个延伸……”尹治沙造林的经验,使贫瘠的土地绿了起来。
" 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人工造林、机械造林和空中造林技术."武照军告诉记者,毛乌素沙地的沙少了,生态恶化得到了遏制。1991年3月,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和乌审旗因治理毛乌素沙地成效显著,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
一代接着一代干 星星绿色点黄沙
“防沙治沙”的目的是“从沙中淘金”,让世世代代受流沙困扰的农牧民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2001年至2010年,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重点林业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毛乌素沙地严格执行了退耕还林政策
随着毛乌素沙海基本消失,过去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希望之地。“过去,家里的长草牧场有100多亩土地。现在6000多亩草场基本上都种上了沙柳和树木。”乌兰达是乌审召镇察汗寺嘎查的牧民,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直接受益者。
二十年前,他每天要走五六公里去找草,而羊仍然饿着;如今,牲畜和草都很茂盛。家里有数百只羊和十多头牛,年收入达10多万元。“今年干旱,我打算多卖一些羊和牛。”对乌兰达来说,种树比保护它们容易。他准备主动减少牧场上的牲畜负载,而不能因为面前的牛羊而放弃绿色。
绿色是内蒙古的背景色。如何挖掘绿色中“黄金”的价值?记者在乌新旗土克镇乌兰柴犬台村刘莎颗粒加工厂找到了答案。村监督委员会主任龚栓明说,“柳树是一种很好的防沙治沙的方法,但它必须经过三年的生长才能变平。”
在乌审旗土克镇乌兰柴犬台村的柳树颗粒加工厂,工人们正在清理被压碎的柳树。人民日报在线陈照片
绿色发展不能只是种树,而是抬头看路,找到并拓展致富之路。在3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下,居民援助单位和当地企业,泰村,柴犬,乌兰有自己的柳颗粒加工厂。厚筷沙柳颗粒因其低排放、环保、无烟而受到银川、鄂尔多斯、呼和浩特等地许多化工企业的青睐。
“今年生产的3000多吨柳颗粒燃料可能能赚到60多万元。”望着灰棕色的“金山银山”,龚栓明不无欣喜。“每年,村里的每个农民都能从平整土地的收益中得到一亩30元的补贴。”种植沙柳的经济效益给村民们带来了“看得见的金山银山”。
土客镇黄桃乐盖嘎查让村民们吃“生态米”。人民日报在线陈照片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毛乌素沙地上的田园音乐越来越多。来自图克镇黄桃勒盖加查的55岁的哈斯巴贾德吃了这碗“生态大米”。自2015年以来,哈斯巴贾德在公路沿线修建了几个蒙古包,并开始发展旅游业。“如果我们能带动11个农牧民多赚点钱,发挥示范效应,人人都能从绿色中受益。”哈斯巴贾德自信地说。
沙漠生态园记录了在殷植树造林、绿化的记忆。人民日报在线陈照片
“于震生态园”和内蒙古绿洲治沙造林有限公司也把银于震的贫沙巢变成了金沙巢。现在,小米、玉米、西瓜、桃子、杏子和李子生长在没有任何东西生长的沙漠中。许多被风和沙赶走的鸟和动物又回来了,并在森林里繁殖。
"在毛乌素沙地,青山绿水,真是金山银山!"武照军说,生态改善就像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片绿地不仅能保护当地产业的发展,还能让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更宜居。
现在,的林场规模小,越来越绿。人民日报在线陈照片
毛乌素已经造林60年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这里很难看到100英亩的明沙。《生态蝶变曲——构筑千里绿色长城》记载:“联合国荒漠与防治荒漠化组织总干事认为,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实践使世界向中国致敬。”
时间的指针一直在流动。回顾过去,毛乌素沙地治理的历程,不仅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条坦途。茂盛的山坡不仅使毛乌素沙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也使人们找到了“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使青山绿水充分发挥“金山银山”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