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司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最近发出重要指示,要求停止浪费食品和饮料。他指出,食物和饮料的浪费是令人震惊和痛心的!“谁知道中国菜很难吃。”尽管中国的粮食生产年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仍有必要有危机感。今年全球COVID-19肺炎疫情的影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了顶岗实习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整顿浪费之风。“舌尖浪费”的现象有所改变。然而,仍有人认为这是“刺激消费”,而不是犯浪费的错误。这种说法混淆了“消费”和“浪费”的界限,这是荒谬的,也是不够的。
粮食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每一次自然灾害往往都对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从源头做起,始终保持危机感,杜绝食物浪费,节约每一粒粮食,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
从全球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7月13日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由于COVID-19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口将至少增加8300万,甚至可能增加1.32亿。
根据该报告,2019年,全世界有近6.9亿人遭受饥饿,比2018年增加了1 000万人,比五年前增加了近6 000万人。其中,亚洲饥饿人口数量最高,非洲饥饿人口数量最快。该报告称,疫情凸显了全球粮食体系的脆弱性,这需要各方的共同应对。
从中国国内情况来看,权威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2019年达到最高值6.64亿吨,比2018年增长0.9%,创历史新高。大米和小麦的生产和需求都绰绰有余,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粮食总自给率超过95%。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生活在警惕危险中。“总会有没有天的日子,总会没有时间。”一方面,土壤和水等农业资源的短缺和恶化仍然严重制约着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将加剧粮食安全危机。
特别是由于粮食生产周期长,存在一定风险,比较效益低,很多地方的农民对种植不热心,弃土现象时有发生,而快速城市化往往占用大量耕地,对粮食稳定供应构成威胁。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从每一个公民开始,避免浪费,节约更多,做到更“恰到好处”。尽可能多吃,不要扔剩菜;当你在餐馆吃饭时,你应该适度点菜,而不是装腔作势,随意点菜等等。“吃饭的时候想一想是不容易的。”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每个人每月浪费500克食物,全国每年将浪费78万吨食物。
另外,要从生产和流通环节入手,激发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同时,要加快农业对外合作,完善农业全球化的战略布局。
“先看国家和家庭,勤奋导致失败,奢侈导致失败”。应该理解,经济仍然是一种个人美德和社会道德,即使是在物质极其丰富的时候。只有从每个人做起,我们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浪费、羞耻和节俭为荣的氛围,帮助我们克服任何困难和障碍,生活在危险之中,对紧急情况有所警惕,珍惜衣物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