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愿意出售导致了丰收年份的购买量下降,权威信息显示为33,354
以市场为导向的优质高价粮食收购成为主导因素
新华社记者余玉社
热点跟踪
立秋后,夏粮收购过程过半。最近,国家粮食局发布的一条信息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中国夏粮总产量为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24.2亿斤,为稳定全年粮食产量奠定了基础。然而,根据国家粮食局的官方消息,截至8月5日,主要产区的小麦采购量为4285.7万吨,同比下降938.3万吨。
为什么粮食收入增加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购买量却减少了这么多?
这是采购量的减少,而不是总产量的减少
降价幅度是多少?事实上,这是“采购量的减少”,而不是“总产量的减少”。“采购量的减少”和“总产量的减少”这两个词之间的差别意味着彼此相差甚远。
据统计,占全国小麦产量四分之一的河南省今年采购小麦912.4万吨,同比减少538.8万吨。事实上,河南省今年又一次丰收,总产量达到750.75亿斤,比去年增加1.67亿斤,创下夏粮产量的最高纪录。
8月1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傅在7月份的全国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中国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0.9%。
截至8月10日,主要产区已获得881亿斤小麦。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12亿金。
为什么丰收后粮食购买量减少了?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农民的风险意识有所增强。根据今年农民储粮专项调查结果,主产区农民储粮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粮食收储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农民的市场意识逐年增强,粮食销售更加均衡,特别是今年的市场更好,一些农民并不急于出售粮食。
前一段时间,由于农民“不愿出售”和华北玉米价格高企,小麦价格也略有上涨。
监测数据显示,7月底左右主要产区小麦价格在1.12-1.22元/斤左右,比去年同期高0.02元左右;早籼稻价格约为每斤1.12至1.4元,比去年同期高0.04元左右。
同时,江淮地区自夏季以来连续降雨和长期洪涝,也影响了买卖活动的正常开展。
粮食销售进度放缓,粮食销售步伐趋于平衡
收购减少了,夏粮收购进展顺利吗?
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了解到,今年夏季粮食收购进展较为顺利,多元化市场主体积极入市,优质优价市场化收购逐渐成为主导力量,农民市场意识普遍增强,粮食销售进度较去年同期放缓,粮食销售步伐更加均衡。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家粮食局及时批准了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最低收购价的实施方案,并督促当地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收购计划,妥善解决主产区仓储能力不足的问题;引导各地及相关中央企业认真把握市场化和政策收购;密切跟踪收购市场情况,做好农民余粮调查工作,掌握农民的
据悉,下一步,主要夏粮产区将立足于确保粮食安全,并针对江淮地区的强降雨,进一步做好汛期粮食收购工作。鉴于前一段时间小麦价格短期小幅上涨,有关部门正在适时适度加强市场监管,适当增加储粮数量,以满足加工企业的粮食需求,近期小麦市场价格趋于稳定。
总体而言,河北、山东、豫北优质小麦产区的优质高价市场明显;早籼稻的收购开局良好;加工企业的粮食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农民能够销售粮食,夏粮收购市场总体稳定有序。(记者马爱萍)
[编辑: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