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每天早上,河南省辉县市嘉义社区的郭早早起床,帮妻子搅拌面条,做面条,出去做烧饼,然后叫两个孩子吃早餐去上学,然后准备在门口的旭日电池厂上班。
郭的家以前住在辉县西平市白土岗村,该村位于太行山深处。2018年,郭一家搬进嘉义社区。
“过去,我每天都担心我孩子的学费、住房和医药费。自从搬到这里,我的妻子卖饼干,我去工作,两个孩子在附近上学,一家人可以每天快乐地生活。我以前想都没想过!”郭动情地表达了河南省扶贫搬迁工作带来的新生活。
郭的家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河南25.97万移民走出大山,过上幸福生活的缩影。这也反映了“十三五”以来,河南始终坚持扶贫搬迁的初衷,树立了愚公移山的志向,啃硬骨头。通过改变一面,使它富含水和土壤,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展现幸福。目前,河南通过实施异地扶贫搬迁,已惠及大别山、太行山、伏牛山“三山”地区的50个深山县区。共建成858个集中安置点、7.5万套住房、525个配套社区服务中心、558个文化广场、316个综合活动室、234个诊所、133所幼儿园和220所学校。
“产业转移”使人们意识到“美好的一天还在后头”,生活在越来越富裕的日子里。河南省坚持以搬迁为手段,以扶贫为目的,统筹规划,盘活搬迁区和安置点的资源。继续实施工业扶贫“五个一”专项行动,建设村级光伏小电站,实施工业扶贫措施,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一人稳定就业,一股资产增值,249,000人脱贫,其余10,000人如期脱贫,从根本上逐步解决了稳定扶贫和搬迁贫困人口后续发展的问题。
“社区党建”,858个集中安置点被改造成“宜居新居”。河南省坚持“捐钱捐物,还要建一个好的支部”。在公共服务“五有”的基础上,通过新建、联合建设和就近建设,进一步拓展和升级为“五新”,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基本实现集中安置点基层组织和服务组织的全覆盖,实现“哪里搬迁,哪里建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搬迁贫困人口为主体,以集中安置点为载体,注重扶贫、帮扶和智慧的结合,让搬迁人员感恩“新时代”,快乐生活。“新居”,振奋精神展示“新气象”,稳定扶贫实现“新行动”,携手共建“新居”,切实增强拆迁户的共建共享意识
“群众自治”完全开启了从“村民”到“公民”的新生活。许多移民从分散在各种沟壑中的分散家庭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后,他们告别了“两条腿走路,上帝种地,九沟十八叉,别人在叉”的落后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直接享有“依托县城、公园、村镇、依托乡村旅游点”的各种优势和资源,这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知识,也使他们在基层组织和周围人的推动下得到利用。在走向小康的道路上,“我要摆脱贫困”更加充满活力,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向新时代的“市民”转变。
蔡元昌是桐柏县月河镇郑东社区安置点的一名拆迁户,10年前在福建工作,与当地女孩陆相识并结婚。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对夫妇回到了桐柏老家。面对三间瓦屋和地上的泥土,陆的儿媳失去了一半的心。虽然她留了下来,但她过得很艰难。现在他们家在镇上的安置社区被分成了两栋新房子。两个女儿上学只需要5分钟。陆也在社区旁边的就业车间工作,每月收入约2000元,帮助丈夫饲养1000多只鸭子。他的业余时间变得丰富多彩。每天晚上,他都要在社区广场学习跳广场舞。对于现在的生活,表示,他并不后悔嫁给了桐柏,现在的生活质量并不比家乡福建差。
异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标志性的扶贫重大工程,后续支持工作是决定异地扶贫搬迁成败的“最后一公里”。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振兴司司长陈静表示,下一步,河南省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后续支持工作,扎实做好异地扶贫搬迁“后半条”,高质量打赢反贫困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