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与共凉热——和平的外交政策如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命运与共同凉热(中国制度面对面(14))

——和平外交政策如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这种流行病没有国界,而是一场全球性的战斗。在危机时刻,国际社会选择紧密团结。

面对疫情,中国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疫情扩散,并在第一时间通报疫情信息,体现了一个敢于负责、积极主动的大国的责任;

面对疫情,许多国家、国际组织和友好人士纷纷表示慰问和支持,以各种方式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汇聚成一股“赤身裸体、与儿童同享衣物”的暖流;

面对疫情,中国尽最大努力向150多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防疫援助,向27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积极分享患者的诊疗方案和疫情防控经验,写下了“投我一票,琼瑶奖我”的人间故事;

……

路不寂寞,守望相助。为了捍卫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国际社会唱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唱。在当今世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如何求同存异,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对世界潮流作出了响亮的回答。这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也显示了中国保卫人类共同家园的博大情怀。

一 和平发展: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

"细胞波的感情是沉重的,河流的源头是漫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首次出访后来到缅甸,与缅甸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化了两国互利合作,分享了千年友谊。25小时12个事件见证了中缅关系的“亮点时刻”。从周边国家出发,编织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断完善外交布局,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平发展的“路线图”。

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孤立和封锁我们,很少有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只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70年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坚定地支持中国。目前,中国已与18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与1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其“朋友圈”覆盖了七大洲和五大洋。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然而,世界面临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十分突出,军事冲突时有发生。金融动荡的余波依然挥之不去,恐怖袭击接连不断,难民问题越来越严重。“灰犀牛”的风险充满危险,“黑天鹅”事件难以防范。特别是,全球流行的COVID-19肺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世界仍远非和平。面对当前人类诸多不和谐因素,作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全面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构建全面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探索国家间交流的新途径。

促进新国际关系的建立。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现代国际关系呈现出鲜明的西方特征。虽然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也倡导平等、正义、民主和法治等价值观,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一直是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主要逻辑。中国主张世界事务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解决,而不是由一两个大国来决定。无论是维护和平稳定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必须全面贯彻民主原则,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法治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

反对霸权政治。近年来,一些国家打着民主、人权和自由的旗号,编造包括“新干涉主义”在内的借口,在一些国家进行“颜色革命”,甚至诉诸武力和战争,竭力欺侮他人。事实一再证明,霸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导致新的更大的矛盾。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频繁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难点问题,成为永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西方一些人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伯格陷阱为例,夸大“国力必须主宰”,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魔鬼”,似乎有一天会危及世界。所有这些完全是用一颗恶棍的心来驱动一个绅士的肚子。近10年来,中国军费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华民族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扩张。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而且会给世界带来好消息。

二 合作共赢:推进开放体系建设

“世界工厂”、“国际工厂”和“制造大国”都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举足轻重的形象。受COVID-19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制造业一度停滞,这导致全球产业链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面临供应中断的危险。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基础上,加快了外贸企业恢复工作和生产,确保国际供应链的顺利运行。这真的让世界松了口气。"只要中国的工厂和机器启动,全球产业链就会稳定."。

中国一贯把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原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促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义利观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强调我们应该看到正义的含义,利用正义,重义轻利,为正义而牺牲,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对外合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奉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不仅使中国以世界罕见的速度发展,也为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今时代,开放和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向前推进,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稳定的锚。近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我国今天的经济地位是在开放中形成的,未来更大的发展必须在开放中实现。根据四中全会的部署

一带一路质量很高。建设“一带一路”,就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提供支持。在过去的六年里,“一带一路”从点到点,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之一。目前,已有近1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文件,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了“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当前和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完成总体布局、勾勒出“大写意”的基础上,推动“一带一路”向高品质发展的转型,并画出“工笔”。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当前,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现象十分猖獗。一些国家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外部冲击,认为自己在现有的贸易体制下“遭受了损失”,并采取包括贸易在内的各种手段压制其他国家的发展,甚至不惜牺牲“退出集团”、“毁约”、“弃锅”,试图建立另一个多边贸易体制,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严重损害。中国坚定捍卫经济全球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体系,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和融合。

开放和安全。如果你开放你的国家进行建设,你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泥沙俱下。拧紧安全栅栏是非常重要的。在引进的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东西,警惕外国的颠覆渗透活动,防止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随着中国公民和法人走出去的规模越来越大,海外安全风险也逐渐增加。据统计,中国有近4万家海外企业,约150万名海外留学生。2019年,约有1.7亿中国公民出国。加快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建设,完善领事保护机制,切实保障海外同胞生命财产安全。

开放带来进步,而封闭必然会落后。当一些国家急于关门时,中国将扩大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拥抱世界,以实际行动推进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内发展自己,造福世界。

三 公正合理: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从博鳌亚洲论坛到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从德国科尔伯特基金会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的演讲,从俄罗斯乌法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到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大国际场合深刻阐述了共同建设、共同建设、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强调要积极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全球治理模式依赖于国际权力平衡,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源于国际权力平衡的变化。21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占世界经济总量的近40%,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0%,国际力量经历了“东升西落”的历史性变化。随着国际力量的变化和全球挑战的增加,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已无法应对和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改革全球治理体系刻不容缓,人们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着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也在上升。过去,中国“小”,没人听。现在不同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人物。每个人都想听听中国对世界上的事情有什么看法。国际社会期望看到中国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的计划。作为一个负责任的

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西方发达国家逐渐衰落,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相比,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缺乏代表性和适应性,表现出“肌肉无力”,无力应对全球经济增长的疲软,急需改革。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应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多做工作,积极参与并努力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更好地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携手应对气候变化。2020年1月,国际清算银行首次提出“绿天鹅”事件的概念,认为未来气候领域可能会出现极具破坏性的现象,给人类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进而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澳大利亚山火、席卷非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沙漠蝗虫等持续半年的极端灾害,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再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必须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和各自能力的原则基础上,就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并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将恪守国际承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履行保卫人类家园的国际责任。

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当前的国际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领导下建立的。尽管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但在过去的70年里,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和完善当前的国际体系并不意味着重新发明轮子和启动新的火炉,而是在整体框架下进行调整和创新。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制度化,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

如果世界是好的,中国也可以是好的;中国更好,世界更好。在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道路上,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为摆脱贫穷落后、促进繁荣发展而不懈努力,继续为消除分歧和战争而奋斗,为维护和谐稳定而奋斗,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以弥合文明之间的差距,在加强交流中相互借鉴。

深度阅读

1.习近平: 《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 , 《人民日报》 2020年3月27日。

2.习近平: 《团结抗疫 共克时艰——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 《人民日报》 2020年6月18日。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