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政策“大礼包”
西华大学毕业生肖钦仁(右)和他的朋友在成都金堂县赵家珍洋河街道社区的果园里做了一个现场直播,帮助村民们带货。新华社记者李/照片
受COVID-19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为了帮助2020届毕业生顺利就业,许多部门出台了“大一揽子”就业政策,从全方位保障、提高能力、丰富选择、扩大准入等方面帮助2020届毕业生乘风破浪。
兜底保障,扫除后顾之忧
记者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稳定”已成为就业政策的重中之重。
疫情爆发以来,许多部委多次出台意见和政策,优化高校网上就业服务,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延长毕业生毕业答辩和学位评审时间,引导用人单位推迟面试体检和签约录取时间;对延迟离校的应届毕业生,延长报名、档案移交和结算期限;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就业困难人员和离校后两年内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按规定享受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
对于重点领域的毕业生,相关的就业政策也透露出深深的担忧。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十批”政策,促进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现全国和湖北高校就业创业“一对一帮助”全覆盖。对湖北高校和湖北2020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就业和创业补贴。湖北各级机构可对湖北高校和湖北高校毕业生进行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向湖北倾斜。
此外,教育系统注重对全国建卡家庭毕业生和52名无上限贫困县毕业生的分类资助和“一人一策”动态服务,提供准确的资助;建立一个“贫困家庭入读大学卡专项计划”,并对他们进行单独登记。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拓展潜力,提升职业素养
今年的就业政策也把重点放在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上,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完成人生转型。
与往年的“阶段性”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同,今年的就业指导重点是“全天候、连续线、不打烊”。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于2020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进一步推进,“24365校园网招聘服务”、“百日网络招聘专项行动”、“抗疫稳就业拓展”、“全国就业行动”、“千校万岗”网上招聘会相继推出,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24小时就业服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许多地方实施了针对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关键群体的特殊培训方案;实施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举办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大学生参与“双创新”。此外,对于“三支一扶”毕业生,我们将实施专项计划,提高他们的能力,开展多层次的岗前、在岗和脱产培训。
灵活多样,提供丰富选择
面对庞大的毕业生总数和疫情压力,让小微企业、基层单位和军营吸纳更多的毕业生成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亮点。许多措施给毕业生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来做出贡献,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今年,教育部加大了扩招力度,硕士、大学和二级学士学位的扩招可吸纳170多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约140万人。“特岗教师”计划增加招聘规模5000人,今年将达到105000人;“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项目实施规模继续扩大,全国计划选拔3.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开展“三支一扶”服务。此外,还公开招聘了一批农村教师、医生和社会工作者来充实基层服务队伍,估计将招聘40多万名毕业生来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入伍的绿色通道也在畅通,使大学生可以优先申请入伍和去车站体检。
宽限准入,成就更多梦想
在毕业生选择工作时青睐的众多职业中,有一些职业需要“资格门槛”,如教师、护士、律师等。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部分职业资格考试被延期或取消,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后续就业。为此,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一些需要“持证上岗”的行业规定了取得资格的期限,以帮助更多的毕业生实现他们的职业梦想。
今年,对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以及护士资格、渔业船员资格、执业兽医资格、演出经纪资格、专利代理资格等,有关部门实施了“先岗、再审”的阶段性措施。凡符合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和教师资格认证相关要求,或符合这五项职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均可先上岗从事相关工作,然后参加考试。尚未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凡符合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等条件申请律师执业的,也可以“先执业,后研究”。
(本报记者邓晖、周世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