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大病互联网服务平台升级自律公约
众筹类平台单次求助金额不超50万
8月18日,互联网服务平台签约升级《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倡议书》和《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个人大病,如点滴养、关爱养、轻松养、360大病养。自律公约的升级版将单次帮助的一般金额限制在50万元,平台应审查发起人和帮助人的身份证明。如果证实帮助者和赞助者发布的信息是虚假的,平台应开通退款渠道,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自律公约升级版共有42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0多万重危家庭通过个人大病救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布救助信息,并收到了20多亿关爱者的回复。
两年前,中国的三大互联网服务平台——爱基金、易基金和跌停板基金——联合签署并发布了《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倡议书》和《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昨天,自律公约的升级版被签署。除了关爱、轻松、滴水三大平台外,新增360项大病基金。
随着向平台寻求帮助的用户的增多,加上平台审核和筛选的人力有限,以及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核实寻求帮助者的家庭财产状况,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如“扫楼集资”和不同平台之间争夺资金的竞争,过度消耗了公众的爱心和信任。
自律公约有42个升级版本。除原有规定外,平台应倡导求助个人与公益慈善组织的联系,加强求助信息的预审核,建立求助信息公示制度,抵制谣言和投机的恶意行为,建立不可信任的募捐者黑名单。此外,升级版针对的问题是,个人求助赞助商很容易履行其信息披露义务,增加了平台的监管义务。在筹款结束后的使用过程中,增加了对受助人的限制,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满足捐赠意愿。对于定额高、缺乏信息公开的,尽可能向医疗机构交钱,或分批拨款,以保证其尽可能用于医疗目的,以安抚捐助者和公众。
单次求助金额限定50万元
根据自律公约的升级版,平台应提示公众注意风险,提示发起人在发起帮助前的诚信义务,并要求其做出信守承诺的承诺,明确告知公众个人大病救助信息不是慈善募捐信息,发起人应对其真实性负责。平台应督促发起人按照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原则公开信息。
同时,新公约中增加了新的规定:平台应及时公布其他重要信息,如项目完成程度、疾病进展、对投诉和报告的回应以及剩余资金的使用情况。为了提高个人帮助信息的真实性,《自律公约》的升级版增加了对平台的具体要求,以验证发起人和帮助寻求者的身份和实名认证。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通过该平台筹集的资金数额一直备受关注。为了降低资金风险,避免因单项帮助金额高而出现问题时造成重大损失,自律公约升级版将一般单项帮助金额限制在50万元;超过50万元的,如果平台预审核增加——项,单次帮助金额超过50万元,主办单位应提交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的书面证明,平台将对募集环节进行审核和公示;如果您再次求助,累计募集资金超过50万元,主办单位应提交医疗费用清单。
筹款仍有剩余应退回赠与人
根据自律公约的升级版本,平台应明确定义和审核个人疾病救助项目的受款人。付款人
此外,近年来,有许多案例表明,筹资完成后,筹集的资金被用于治疗重病。自律公约的升级版回应了社会关切。如果接受者接受的救助在用于重病治疗后仍未使用,很明显,治疗方法是按照原来的方式返还给捐赠人,并应在早期发起人在平台上发起救助时达成一致。如果赞助人和帮助人打算将剩余的基金捐赠给相关慈善组织或用于其他目的,他们应通过宣传的形式征求捐赠人的意见。
虚假筹款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自律公约的升级版提高了平台对投诉和报告的接受度。要求平台增加投诉受理和举报渠道,提高响应速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它规定,该平台应改善投诉和报告机制。要设置多种举报方式,平台应设置并向公众披露多种投诉和举报方式,包括在个人疾病帮助信息页面提供“在线举报”功能,开通举报邮件和电话等。方便社会各界的联合监督和快速报告。
对于平台,平台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保密。平台收到有效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与相关方沟通核实情况。根据情况,及时冻结相关项目的筹资渠道,并在页面的显著位置进行宣传。
如经核实,帮助人或赞助人发布的信息是虚假的,或募集的资金未用于治疗或指定用途,捐赠人有权取消捐赠行为。平台应在帮助人或赞助人返还基金后开通退款渠道,并按照约定追究赞助人和帮助人相应的法律责任。
文字/记者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