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1988年解放军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1995年上海教育科研网、上海医大远程会诊项目启动,并成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研究室。远程医疗虽起步晚,但是我们对远程医疗发展充满信心。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鼓励“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等健康服务。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发展远程医疗”。此外,最新出台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里,针对远程医疗服务的标准、人员配置以及制度,有了明确的规范与要求。远程医疗在推动医疗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水平,远程医疗服务水准提升,远程医疗升级3.0,在远程技术赋能下加速推进医联体发展进程。
随着5G技术发展,为远程医疗建设赋能,有效实现超清视频交流、低延时性、提升交互效率,优化线上医疗质量。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民众,周边医疗条件差,看病不方便;通过远程门诊、远程会诊等方式大大缩减了人们看病就医的时间,有效降低了就医成本、加速优质资源下沉。
我国医疗机构各级别数量成金字塔分布,三甲、二甲等大医院位于塔尖,与之相对应的优质医疗资源、先进设备等也处在上层结构,远程医疗模式的运转,有效激活了医疗资源存量,通过互联网“架桥”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与健康信息输送到千家万户,高效调动了优质医疗资源分配,助力医联体发展,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缓解资源力量不足,医疗设备短缺等问题;
随着大众对健康科普的需求愈来愈强,远程讲座、直播课程等多种形式的远程教学活动开展,受到大众的喜欢,当碰到晦涩难懂的医学概念时,有专业的医生讲解,以视频、漫画或者情景短片的形式诠释日常健康知识,让枯燥的医学健康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很多医疗健康类APP在医疗科普上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快速问医生,快速问医生通过邀请不同科室的医生,定制不同的健康主题科普视频,打造不同课题的医学直播,为成千上万的用户带去了高质量的医学知识分享。
未来,随着远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除了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以及远程影像服务等,远程医疗的功能展示类型将会更加丰富,有望更全面地为人类健康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