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和北京的“垃圾分类”怎么样?记者实地调查

去年7月1日和今年5月1日,央视网消息:、上海和北京相继开始实施强制性垃圾分类。在这个过程中,有进步也有问题。

上海市中心徐汇区花园家园小区共有28栋住宅楼。目前,有四个垃圾放置点。强制垃圾分类一年后,许多人仍然没有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

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在早上高峰时段扔垃圾的一个半小时内,华月家园的两个垃圾站就发生了45起非法扔垃圾案件。几乎所有没有按照规定扔垃圾的人都是年轻人。大部分被扔的垃圾都是通过快递方式出售和运送的,不仅体积大,而且志愿者在扔垃圾的时候很难用肉眼识别分类情况。

在这个社区,还有比不分类垃圾更糟糕的事情。一大早,该物业就接到了居民的投诉。

接到投诉后,物业经理立即上门劝阻,并被关在门外。

华月嘉园小区的情况在上海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但在北京却存在很多问题,强制垃圾分类只进行了4个月。记者走访了十多个住宅小区,发现虽然这些小区都配备了分类垃圾桶,但很多居民在扔垃圾时还是没有分类,不管是什么垃圾都扔进了这个垃圾桶。

居民扔垃圾时不进行分类,只是依靠垃圾分类指导员进行分类,这是不可分割的,分割的效果也不理想。中午11点,当记者看到厨房垃圾车在收集垃圾时,从社区分离出来的13桶厨房垃圾中有8桶不合格而被退回。有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时候分类效果还是一样的,但是北京很多社区都没有垃圾分类指导员。一位社区记者看到,不仅前端扔出的垃圾没有严格分类,而且后端收集运输的垃圾也混杂在一起。

三大难点:不懂分 不好分 缺监督

垃圾分类与环境和文明有关,但难以实施的原因有很多。普通人有什么困难?晚间新闻和央视新闻微博联合发起了一项调查,以了解垃圾分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截至8月23日晚上8: 30,选民人数最多的选项是“我想分类,但我不知道如何划分”,超过5500张选票;其次,3773名网民选择了“在家混在一起,拿出来不好”;第三个选择是“如果你太麻烦,如果你缺乏监督,你就不会有意识。”

综上所述,分类方法、分类意识和监管不力是网民眼中垃圾分类的三大障碍。有网友留言说:“恐怕我要分手了,垃圾车会被装进车里带走”,还有“厨房垃圾会打破包,又臭又不卫生。”这些问题也成为影响每个人垃圾分类热情的因素。

人防+技防 堵住不自觉

记者调查和网民讨论的结果基本反映了目前垃圾分类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从管理人员到基层单位,各地都在努力解决。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一些方案,希望能从中国垃圾分类的推广中吸取教训。

为了解决非自愿分娩的问题,上海一些社区不仅有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监督,还增加了科技手段,许多垃圾车厢都配备了监控。在龚辉新村社区,创建了一个“红黑榜”来公布监控捕捉到的非法扔垃圾的截图。

针对厨余垃圾味道重、破袋不卫生等突出问题,在垃圾桶旁设置破袋工具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长期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更完善的卫生设施。

可以解决不卫生的破袋问题,也可以避免垃圾车厢味道大的问题

在调查中,很多网民选择了“我想分类,但我不知道怎么分类”,这表明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意愿去分类垃圾。要将这种意愿转化为行动,首先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增加通俗易懂的宣传手段。在上海航天新苑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垃圾分类纳入儿童社区活动。

普及分类和养成习惯,还要循序渐进。在北京,垃圾分类的门槛已经降低,这样人们才能逐渐适应。居民家庭只需要“两桶一袋”就可以分类处理厨房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

垃圾分类下一站 如何解决玻璃回收难?

垃圾分类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作为垃圾分类的下一步,垃圾回收是否到位?最近,记者在北京的一些社区发现,一些可回收的材料,包括玻璃瓶,在居民将垃圾分类后就不再需要了。

在北京东城区一个封闭的清洁站,清洁工人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后,旧衣服、玻璃瓶和其他可回收材料不再像过去那样与厨房垃圾一起处理。

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非生活垃圾存放点,周围酒吧生产的大量玻璃瓶只能与建筑材料垃圾堆放在一起,因为没有人回收它们。为了尽快清理,工人们只能打碎这些玻璃瓶,然后把它们和建筑垃圾混在一起运走,最后把它们埋在地下。

为什么垃圾被分类了,但是没有人想要玻璃瓶?一位上班族告诉记者,垃圾分类后,虽然产生的垃圾总量没有变化,但还是有很多可回收的材料被分类出来。另一方面,市场上有高有低的价格,而玻璃瓶的价格很低,但是重量和体积都比较大,所以没有人愿意回收它们。相比之下,纸板更受欢迎。此外,复杂的玻璃处理工艺和高成本也是玻璃回收“冷”的原因之一。

如何使可回收物品真正有效地回收?北京有关部门和机构也在从各方面探索新途径。在北京昌平的一个住宅区,居民产生的塑料、玻璃、旧衣服等低附加值的可回收垃圾,可以通过手机预约的形式,由专门的回收商进行回收。

出售可回收垃圾后,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支付获得环保资金,并在网上或网下消费。这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提高了,分类难度也降低了。目前,这种预约回收服务已经覆盖了北京600多个社区。

北京还将确定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以及再生资源回收设施的总体布局。

【央视短评】好习惯形成于细微处

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好处基本上都有共识。然而,一种习惯的养成不仅取决于共识,还取决于有效的方法和细节上的便利。尽管事先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论证等准备工作,但上海和北京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细节往往只是在实践中暴露出来。良好的习惯往往在微妙的地方形成,比如在垃圾点旁边添加破袋工具和洗手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便利设施往往能帮助公众坚持新习惯。做好细节管理,不断解决意想不到的问题,然后才能坚持预期目标。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业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